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M9610914 外籍配偶 與 新住民

外籍配偶






台灣因社會環境變遷


有多數的外籍人士與我國國民結為連理



工作 勞工問題 等


但這些外籍配偶在台灣面臨到生活的適應 種族的偏好 下一代的交育等問題


是我們必須面對與協助的

因為他們已成我們國家的一份子
是我們臺灣的媳婦和女婿



外籍配偶 相關網站





外籍配偶之健康關注
http://blog.udn.com/wangkwo/378321

新住民

台灣是一個多元族群的國家,通常有所謂原住民、福佬人、客家人、外省人四大族群之分,多元族群形塑台灣豐富多樣的文化,而觀察了解族群關係的歷史演變,及族群意識發展出的台灣人的認同,乃是建立台灣為一永續發展國家必須面對的課題。本週「台灣歷史之窗」特別邀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戴寶村執筆,以「原住民」、「早住民」與「新住民」三個名稱重新定義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不同族群,除述說各族群文化之演變與分流,亦闡述各族群關係與生活上之融合,多元文化的命運共同體乃台灣國家建構的歷史與未來。戴寶村/Tai Pao-tsun(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Professor of Central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History)2001-12-17



臺北縣新住民男女人數統計表
統計期間:2008/01/01∼2009/03/10
男 4003
女 51740
總計55743












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臺灣民眾對育兒觀念由以往的「多子、多孫、多福氣」,轉變到現今的
「一個不嫌少,兩個剛剛好」的現象
少子化是高度開發國家容易面臨到的問題,晚婚或不婚率增加、節
育觀念普及、生活壓力導致生育意願低落或不孕、人生規劃以生活品質與
享樂優先等原因,皆成為少子化趨勢的因素
近30 年來,
全球育齡婦女的總生育率,由1970 到1975 年的4.5 人,降至2000 年到
2005 年的2.7 人,減少40.7%。

2007 年臺灣總生育率1.1 人與日本、南韓及新加坡等國世界最低水準
相近,已遠低於2.1 人的自然遞補水準
依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所作的人口統計推估,2027 年起,人口邁入負成長的時代。
一、勞動力不足及高齡化對國家競爭力的影響
二、人口結構失衡負擔加重對老幼照護的影響
三、總人口數日益減少對財政收入的影響
四、總人口數日益減少對教育發展的影響
五、人口變遷對生態環境及永續發展方面的影響
產假、陪產假及親職假與相關津貼



2006年宣導”兩個孩子很幸福,三個孩子更熱鬧”
年輕人中流行一種“四不”口號,即“不婚、不育、不帶孩子,不怕離婚”。
在台灣養大一個小孩,從出生的奶粉費到上學及各種補習班費用,至少需要600萬到800萬新台幣
截至2006年,台灣總人口為2284萬,其中65歲以上老人增至226萬,平均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老人,比例超過了國際定義的7%老齡社會門檻。由此估算,30年後,台灣的“扶老比”(即贍養老年人的比例)將達50%,就是兩個青壯人口就要養一個老人,社會要承受的贍養負擔將很沉重。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MVlKw3Cvvs&hl=zh-TW



世代問題/生育率問題/隔代教養問題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銀髮族越來越長壽,年輕夫妻不僅要奉養父母,如果生兒育女,還得考慮兒女的教養費問題,從嬰兒期開始的保母費,學齡前的托育費,即使是雙薪家庭,經濟負擔仍然相當沉重。少子化不僅關係著經濟及社會保障問題,也攸關維持國家及社會的基礎人口,台灣自73年起,平均每位婦女生育數即少於2.1人。以25年為一個世代,98年已出現未來人口將會衰退的警訊,自此每一世代出生人數比上一世代少。 經建會表示,近年來生育率降低,主要是年輕人對婚姻、家庭與養育子女價值觀改變,光是去年1-5月,每1,000人只有平均5.89對新人結婚,更創下歷史新低紀錄可以佐證。

從內政部進行的「生育意願調查」亦顯示,無論男女,不想生小孩的原因,以經濟問題(擔心養不起)居首,其次方為社會不安定。可知,減輕年輕人養兒負擔才是正途,可惜政府並未正視此一現象,給與青年必要的協助。
另外在內政部公布94年老人狀況調查,65歲以上的老人多數想和子女同住,占59.95%;只有20.01%的受訪者希望與配偶過兩人的日子。調查結果顯示,照顧孫子女早已不是老人家主要的活動。老人日常生活以「與朋友聚會聊天」為主,其次是「從事休閒娛樂活動」,再來才是「照顧孫子女」。

隔代教養問題優點
1. 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的小孩會比小家庭的小孩在面對人群時來得機靈且較不怕生,祖孫的相處是絕對有其正面的刺激效果,也能軟化親子間難免發生的僵硬衝突。 2. 在雙薪家庭中,當雙親勞累或想喘口氣時,爺爺奶奶絕對是個非常貼心的托付者。 3. 讓老年人不會過著孤獨的老年生活,避免發生意外。 隔代教養問題缺點 1. 孩子仗著阿公阿嬤的疼愛而不理會父母的要求。 2. 可能造成孩子行為偏差的情形發生,對未來的發展也易較為悲觀。

相關法令

以社福政策來提高大眾生育意願,這些措施大致分為三類:(1)減輕女性在工作與家務間的衝突,如彈性工時、產假與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等相關措施推出,用以增加家庭負擔子女養育的功能;(2)針對育有子女的家庭提供工具性協助教育功能,如整合幼托、12歲以下兒童課後照顧及安親等;(3)提供經濟支持減輕生育負擔,如生產給付、幼兒津貼與稅式優惠。另外,屬於行政院「大溫暖」社會福利計畫,包括建立友善婚姻制度、落實性別平等政策、健全生育保健體系、提供兼顧工作與家庭生活工作條件、建構完善幼兒托育、幼兒教育環境等,來營造友善婚育及工作環境等政策。相關文宣,如國民健康局宣傳「給孩子一個伴」。

2009年3月29日 星期日

少子化文宣與照片




夫妻共同迎接孩子出生、長大男人其實很能作家務和照顧小孩不是誰幫誰而是妳和她用合作的方式把一個動作連續性的完成了在一個很自然的過程中傳達了現代兩性平等的角色....蔡詩萍
















































































































































行政院衛生局 鼓勵生育標語比賽
第一名
男女都是寶 有伴會更好
陳玟君
第二名
生育不留白 生命更豐彩
陳興元
第三名
健康添baby 幸福又happy
黃玉姱
優選
兩人雖甜蜜 有子更滿意
何苔瑄
佳作
為孩子添個「童」伴吧
林怡君
佳作
愛我,請「伴」我一起成長
紀文山
佳作
延續生命 讓愛不停孕轉
游國偉
佳作
傳承生命 傳遞愛
何美慧
佳作
寶貝心連心 牽手玩一生
彭雪珍
佳作
愛的真諦 生生不息
詹一雄
佳作
子女是寶 男女都好
林易謙
佳作
因為有你 ㄧ切都值得
戴珮娟
佳作
孕育下一代 生命更精彩
孫稚雯
佳作
讓愛一代傳一代
張英宗
人氣票選第一名
不孤單讓孩子有個伴




2009年3月28日 星期六

台灣世代問題:相關法令「人口政策白皮書」

2008.06聯合晚報

為期國人對人口政策及人口問題有正確的認識與瞭解,建構生育、養育、性別平等優質環境及完善老年經濟安全照顧服務體系之願景,以舒解我國人口結構老化的壓力,並協助新移民融入本地社會機制,共創一個和諧多元文化新社會。
依據:97年3月10日函頒之「人口政策白皮書」
*尊重生命,認識世代延續之責任感;疼惜另一半,家事共分享,落實養 育子女是父母雙方的責任,親子共學習,快樂同成長。
*「少子女化」趨勢一旦持續,未來高齡化將更加嚴重!1個孩子嫌孤單!2個孩子有玩伴!3個孩子最美滿!生男生女都尊重,女性男性皆平等!
關心今天的老人,就是關心明天的自己!
*請鼓勵家中長輩多參加休閒活動及研習課程,讓生命充滿活力與色彩,並培養敬老尊賢的好態度,讓社會處處有溫情。
*賡續推動成人及中老年保健計畫,加強宣導高齡人口疾病預防、居家照顧等措 施;持續推動老人文康休閒巡迴服務, 提供多元休閒活動機會及研習課程。
*加強高齡教育,透過社教網路及家庭網絡建構完整的高齡教育工作。
展臂迎接新移民,建設多元新社會!
*請大家建立「族群平等、相互尊重接納、欣賞多元文化的豐富性」等觀念 ,協助新移民融入我國社會機制,共創一個和諧多元文化新社會。
*強化移民輔導網絡與溝通平臺,對婚姻移民加強各項社會服務資源與服務 方案宣導工作;輔導移入人口發揮經 濟潛力,培育我國經濟發展所需勞動力。
*透過多重管道,鼓勵或補助各項尊重多元文化宣導活動。

現代人不願意生孩子,生育率如同溜滑梯般下降,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預估,30年後,台灣總人口數將不再增加,甚至出現負成長。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長吳浚明說,生育率偏低已經成為各先進國家頭痛的問題,要達到世代交替,每名
婦女至少應該有2.1的生育率。但根據統計,本國籍婦女生育率在2004年已經跌到1.12,即使有外籍新娘增產報國,也只有1.18,成為全世界最後一名。
有人戲稱,台灣不需要戰爭,只要大家都不生孩子,台灣很快就會亡國。衛生署指出,幼兒托育比生育補助更重要。
國健局人口與健康調查研究中心主任莊義利說,國內每年生育不到20萬人,老化社會的死亡人口每年增加,預估在30年後,總人口數將不再增加,並出現負成長。
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減稅鼓勵生育的效果最差,直接現金補貼的效果稍微好一點,但是這兩種昂貴的補貼政策,真正的效益不大。
莊義利說,目前法國的鼓勵生育政策最為成功,法國將托嬰、托兒制度完善,三歲以上兒童的教育費全免,如今法國的生育率約1.5。
根據國健局近年來的電話調查,年輕人不婚、不育的主要原因是「養不起」,因此改善養育孩子的沉重負擔,將是人口政策的重點。

少子化法令文獻與圖表


《天下》少子海嘯 娃娃不見了


沒有孩子的世界寂靜無聲,連春天也不肯來

我有很多美麗的花朵,但最美麗的花朵是孩子


-- 王爾德童話「自私的巨人」



麗嬰房總經理王國城,平頭、白襯衫、牛仔褲,快速進入辦公室,領著客人參觀最新發展出來的嬰兒服布料,忙著開闢大陸和東南亞分店。 從二○○○年至去年,台灣新生嬰兒減少了近三○%,人口海嘯毫無預警而來,王國城決定逆勢抵抗。「總不能坐以待斃,我們要開闢第二、第三、第四戰場……,」他說,「我們只是第一波,未來所有內需產業都會受到影響。」

台北縣泰山鄉義學國中校長劉河南,去年自己從內政部人口統計,透過各種電腦程式,推估出國中會受到的影響。 「十年後,累積國中要減少五萬五千名學生,要減少六千位老師,」他匆匆從外面開會回來,打開電腦裡的檔案,「現在開始因應還來得及,處理得好,是良性循環。處理得不好,台灣就是惡性循環。」



沒有新生人口就沒有國力

近年來,台灣生育率每年屢創新低。從二○○○年平均每位婦女生育一.六八人,一路下降到去年的一.一八人,在世界敬陪末座。 有一個小孩的父母,五一%不願意生第二胎,「將來哥哥姊姊、叔叔伯伯的稱呼,都不見了,」一位文化界人士表示。




經建會以一路下降的趨勢做出推估,十年後,台灣人口將開始減少,四十年後,相當於一個半台北市人口消失無蹤。一百年後,東吳大學國貿系教授鍾俊文推估,台灣只剩八百萬人口,只有現在的三分之一,「有亡國滅種之虞,」鍾俊文在「人口結構轉變對所得,儲蓄與退休制度的影響探討」論文中提到。

台灣不但少子,更加速老化。四十五年後,二○五○年,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的四一%,走在台灣街頭,將近有一半是老人,幾乎每個工作人口(十五到六十四歲)就要撫養一個老人或小孩。到時政府赤字要他們填補,軍公教人員退休金由他們支出,還得上奉高堂,下養兒孫,「愈後面,付出的代價愈大,」空中大學教授李允傑說,「這是代際間不公平。」

台灣也會從生勇好拚的青少年,驟然進入早衰命運,會是寂靜蒼涼的台灣嗎?

「長期看,沒有新生人口,就沒有國力,」現任台北市社會局長的人口學家薛承泰說。

愛爾蘭劇作家王爾德,曾在一百二十年前,寫下「自私的巨人」童話,描述「沒有孩子的世界」景象:春天不再來,鳥兒不肯在花園裡唱歌,樹木忘了開花,只有霜、雪最高興,還邀請冰雹和北風在樹頂呼嘯,花園裡永遠是嚴冬一片,生機隨孩子而去。

美國和歐洲各國都比台灣早邁入少子化及老人化,也頻頻提出警告,找出對策。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說,已開發國家人口出生率的崩潰,在歷史上,史無前例。「人口結構改變」、「知識經濟興起」與「經濟全球化」並列未來五十年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趨勢。知名專欄作家布坎南在《西方之死》一書中表示,由於人口出生率過低,西方國家正緩慢步入死亡而不自知。《倫敦時報》更預警,歐洲人耽於享樂,太過個人主義,不願生小孩,將導致歐洲人變成「消失中的民族」。

各國也紛紛探討少子化對國家的影響。OECD研究顯示,一個國家邁入高齡化社會後(台灣已在一九九三年達到)的數十年間,實質GDP成長率將降低○.二五~○.七五%,和台灣一樣快速老化的韓國也預估,因為人口老化,二○○○~二○五○年之間,韓國平均GDP成長率將只有二.九%,遠低於目前五%的水準。

台灣至今還沒有官方預測,只有鍾俊文在論文「人口結構轉變對總體經濟的影響」中,模擬各項經濟成長要素加上勞動參與率模式,推估二十一年後,台灣平均GDP年成長率只有三.二七%,而到了二○五一年,平均GDP年成長率更只剩下一.五二%,似乎很難再恢復往日一○%的成長率了。

「人口海嘯」需要政府規劃人口政策,包括鼓勵生育、研擬人口減少因應對策等,但政府遲遲未做回應。人口政策變更,由內政部擬議,從前年開始研擬,歷經兩位閣揆後,又由內政部轉到經建會,跨部會首長會議難召開,經建會主委胡勝正表示,目前還得等年底的「人口政策綱領」修訂完成、並且經行政院同意後,再據以擬定人口政策白皮書,改革之路遙遠。


「不婚,不生」是時尚



生育率下降,源於「不婚,不生」不但普遍,還蔚為時尚。五年來,幾乎每年都有十七萬對新人山盟海誓,二○○○年更高達十八萬對,是近年來的顛峰,然而去年卻降到只有十三萬對(雖然去年是孤鸞年,人們不願在去年結婚,但今年前九個月和去年相同,顯示這是趨勢),新生兒也從二○○○年的三○.五萬人,減少到去年的二一.六萬人,是近十年來最低點。

二十年前,台灣還是個「完全結婚」的社會,三十五歲以上的人幾乎全數走入婚姻。十年前,三十到三十四歲男性只有三一%未婚,去年已上升至四一%﹔十年前,三十到三十四歲女性有一六%未婚,如今是二七%,比例幾乎呈倍數成長。

很多政商名人或子女,都是不婚族或不生族。青輔會主委鄭麗君、政務委員林盛豐、傅立葉都是單身,蒙藏委員會主委許志雄和太太許兆英則是雙薪頂客族,沒有小孩。

嬰兒服飾大廠奇哥企業,董事長陶傳正的三個兒女分別三十三、三十二、二十七歲。連結婚打算都沒有,兩個兒子忙於接父親的班,女兒忙於翻譯宗教書籍,解讀生命,一起住在新生南路家裡。「晚上回來,每人各佔一方,互不相干,」陶傳正說,「有事,大家用手機聯絡叫喚一聲就可以。」

最近在網路票選第三名的牛肉麵大王,昆明街和武昌街交口的老董牛肉麵,就是由兩位單身姐弟負責經營,姊姊劉瑞琴三十九歲,負責白天班,弟弟劉正雄三十五歲,晚上六點接手。


寧願養貓狗,也不願養小孩


很多夫婦結婚以後,寧願養隻狗,也不願養小孩。一位大企業的顧問有兩個二十幾歲的男孩,「一星期難得能和他們吃上一頓飯,兩隻狗卻每天忠實地陪伴我,打電話回家,都會叫著回答。」

根據最新出版的 《Cheers快樂工作人》統計,未來最熱門的行業之一是獸醫,需求遠超過供給。寵物市場大興,十月下旬起,狗主人還能提著狗上公車,麗嬰房總經理王國城太太開玩笑,「你們乾脆轉賣狗衣服、狗服飾,不必擔心市場萎縮。」

不婚,不生,這幾年特別嚴重。為什麼?歸納採訪所得,大部份人認為,政治社會亂象叢生,經濟前景不明,不敢貿然結婚生育。很多年輕上班族朝九晚九,甚至朝九晚十二,每個月只拿將近三萬元。台中一位婦產科名醫指出,自從中部九二一地震後,到現在經濟元氣未復,很多夫婦因為景氣不好,要求墮胎。「在九○年代沒有聽過,」這位婦產科名醫說。

長庚大學教授陳寬政表示,世代要完全替代,每名婦女要生二.一個小孩,但我國婦女平均只生一.一八個小孩。很多夫婦也只願生一個小孩。根據衛生署所做「國人對婚姻與生育態度研究」中調查,二十到三十九歲已婚民眾,已生育一個子女,不願再生的百分比高達五一%。不願再生的原因,經濟能力及養育成本兩項的百分比就高達六五%。

一位文化界人士表示,他的兒子在幼稚園階段,每月幾乎要兩萬元,好不容易到小學,放學後還要送安親班,花費也差不多。

很多財務管理公司統計,把子女教育成人,約需一千萬元。「等於花掉一棟房子,」一位醫療器材進口商估計,他的兩個女兒從小上私立學校,現在出國留學。

都會女性因為忙於工作,或不願屈就傳統婚姻,遲婚或不婚的比率,不斷升高。台灣三十至四十歲女性有三○%未婚,台北市就佔一半。

「工作可以預期,花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饋,」一位中小企業女性中階幹部說,「感情世界完全不同,不會照著這個邏輯運作。」


婚姻行業受到第一波侵襲

不管原因為何,台灣少子現象有如海嘯狂捲,很多行業隨著巨浪,一一遭巨創或吞噬。政府、企業、個人都要及早尋求因應之道。

婚姻行業第一波受侵襲。以每對五十萬元消費額來算,婚禮有關的行業一年就減少兩百億。原本台灣第一的婚紗業,營業額降低三成,中山北路的婚紗禮服店從五十家,淘汰到只剩三十家。連婚紗業也步上大者恆大,小者毀亡,「只有高品質才能生存,」林莉婚紗負責人林莉說。

第二波巨浪,對著嬰兒用品和幼稚園衝擊而來。嬰兒尿布、嬰兒奶粉滯銷,平均每年降低一成營業額,連孕婦擦的妊娠霜都滯銷。業者只有把眼光轉移到銀髮族市場,味全企業研發更年期婦女準備的奈米奶粉,提高鐵和鈣的吸收,並邀請歌手江蕙代言。

醫療教育 量萎縮,質下降

仁愛路新生南路附近,「台灣少子」寒流波及一家號稱投資六千萬的幼稚園,第一年只招了十六個學生,不得已只好關閉。「哀鴻遍野,」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只能用四個字形容。 少子海嘯更可能帶來醫療教育水準低落。 量萎縮,質也可能下降,導致惡性循環。

全國的婦產科診所已經從一千八百家,減少為一千二百家,足足關掉六百家。衛生署核准一年培育八十四名婦產科專科醫師,卻只來了不到一半,只有來者不拒。 嬰兒減少,往昔備受寵愛的小兒科醫生也供過於求,資深醫師和年輕醫師同時爭奪病人。一位教學醫院任職的資深小兒科醫師,不敢休長假,最多只能休一個星期,怕病人忘了他。

台中中國醫藥學院小兒外科醫師林國瑞說,小兒外科醫生尤其缺乏,全台灣十個指頭可以數出來,而且很多都是五十歲上下,「等我們這批退休後,要開刀的孩子只有好自為之。」


五十年後,學生只剩下一半

新生兒再往上數,就是國小、國中、高中,乃至大學都會受到生育減少的影響。

去年國小入學新生數首次開始減少,達三萬人,等於少一千多班,以後將逐年減少。唯一的例外,是明年小一新生將增加兩萬人,都是民國八十九年出生的龍子。

各級學校總在學人數也將急遽降低,根據經建會推估,未來十年,學齡人口(六歲至二十一歲)將減少八十六萬人。二十年後,將減少一百七十萬人,減少三分之一,五十年後,更可能只剩下現有學生人口的二分之一,到時候熙來壤往的校園、教室,都可能空蕩蕩,以每班三十人,一班兩個老師計,將減少近十二萬大中小學教師,空出五萬六千間教室。

很多學校已感受人口外移和少子化寒流交叉影響。統一副總經理鍾慶宗回到自己在基隆七堵的母校,驚訝地發現,往昔一班五十個學生,教室還不夠,現在一班只有十幾個學生。

自由化的後果開始顯現

一連串人口銳減,碰上一九九五年開始實施的「教育改革」,包括廣開中學、大學、研究所,乃至廣開師資培育班,都成為今日人口就職、就學問題最大來源。去年高中、高職已有六萬名缺額,「當時凡藉自由化之名的措施都是好的,沒有想到十年後,後果馬上顯現,」吳忠泰說。

最令家長擔心的是,目前師範大學及學院改為自費後,又加上教師前景不佳,錄取學生分數比很多私立大學還低。以前師範學校學生都是百中選一,現在卻不能挑到最精華的學生,長此以往,教師水準恐怕會日受影響,極可能造成惡性循環。小孩才三歲的吳忠泰擔心,「未來這一代小孩會受最大影響。」

企業還未警覺

人口海嘯,大部份企業還未察覺。「台灣少子」可能帶來的兇猛威力,「以兒童、青少年為主的產業,如麥當勞、統一超商,都會受到衝擊,」麗嬰房總經理王國城,以第一波受到衝擊的企業代表說。 長期來說,每家企業都會因為消費人口減少,受到衝擊。台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衡量半導體技術成熟,加上少子,未來台積電只能穩定成長,以前高成長、高獲利已不可得。

安泰人壽總經理陳丕耀更擔心,這波嬰兒潮(現年四十歲到六十歲的人)很快就退休,退休後不可能再儲蓄或投資,年輕人不但減少,所得稅負中,可支配所得降低,儲蓄率可能更低。影響股市,也影響可投資資金。

一些企業、個人、學校已經開始因應措施。如麥當勞最近加強對人口兩端的青少年和中老年人溝通,並推出適合他們的餐飲。例如麥香雞一客三十九元,加上十元可樂,很容易吸引高中生,他們放學後,和同學先去吃點點心再回家。

他們也開始重視中年人市場,很多父母年輕時會帶著子女吃麥當勞,但是小孩長大,步入空巢期,就來得少。麥當勞發現,不管哪個年齡階層,訴求年輕,就立於不敗之地。例如最近他們推出「姚明」的廣告,強調人皆有夢,只要努力,即可圓夢,「生理年齡有代溝,」麥當勞行銷部執行協理陳薇雅肯定地說,「心理年齡卻沒有代溝。」

統一超商青少年消費群佔三分之一。但是統一也針對各種年齡層,推出不同產品,滿足不同需求。例如便當,有給年輕人吃的真飽便當系列,有一大塊排骨和很多米飯。也推出份量小、手工製作的日本街町美味系列便當,希望吸引中老年人的認同。「但是你不能指明說,是給中老年人,大家都希望年輕,」統一超商公關經理王文欣說。

明基電通認為未來市場須雙元化,在開發中國家打年輕人市場,因為年輕人口充沛,在已開發國家也要打銀髮族。例如銀髮族的汽車儀表板字要大,手機顯示也要大,老年人喜歡泡澡,可在澡缸前面裝一個電視,都是顯示器市場。「有人在,就會有市場,」針對人口結構變化,董事長李焜耀眼裡閃著商機,不是危機。

少子化已帶來一些企業徵才困難,電子公司已開始從高中起就攬才,中信金控,每年都從美國延攬華裔子弟,就是要因應未來少子化。


個人預做準備

老董牛肉麵董事長劉正雄,三年前開始,痛下決心,請大陸籍女性來做服務生,昆明街老店服務生幾乎都是大陸人,在萬華的中央廚房切肉師傅也是大陸人,劉正雄還設計升遷制度,可從服務生晉升到店長,八個連鎖店的店長有兩個已經是大陸人,都是從基層服務生升上來。「做服務生,給他們三萬元一個月,拚命工作,不抱怨,真是好員工,」劉正雄說。

人口海嘯更對個人產生嚴重衝擊,未來經濟萎縮,個人更必須量入為出。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公司(前怡富資產管理)計算,一個三十歲年輕人,六十歲退休,現在開始每天存二百五十元,退休後每個月可以領到五萬元,可補貼生活。但是很多年輕人忙著買名牌,賒欠信用卡,以債養債,信用卡、現金卡未償餘額已達近八千億元,「現在大家是『理債』,不是『理財』,」摩根富林明副總經理石恬華說,「是不是都在預支未來。」

摩根富林明最近與誠品書店、金格唱片等,發起「反虛華--Be RICH:R(Reading閱讀)I(Investment投資)C(Career事業)H(Health健康)」,鼓勵各界投資自己精神層面,如閱讀、聽音樂、健身,以磨練職場競爭力,才是真正的競爭力。

因為中央政府對人口問題做得太慢,又太零星,地方政府和學校也開始「自力救濟」。台北市教育局看到教育大學入學分數低(因為公費取消),擔心未來優良師資不繼,特別在台北教育大學設立三十五名獎學金。台北縣政府教育局不管多少教師退休,每年只補一百名教師,讓現任老師能夠安心教書,「老師的焦慮會傳染到學生身上,」台北縣義學國中校長劉河南說。

位在泰安鄉的義學國中,校長劉河南和師生發展學校特色,注重學生倫理教育,有空更巡迴學區內小學,告訴老師義學國中特色,這兩年,義學國中已回流兩百多位學生,「學校也必須建立品牌,」劉河南興奮地接受挑戰,「家長會口耳相傳。」

人口問題,複雜萬端,政府必須層層配套,例如提升現有人口素質。人口學家薛承泰看到台灣還有五年黃金發展期。在戰後嬰兒潮(一九四六年--一九六四年)退休前,我國勞動人口仍然豐沛,養育老人和小孩比,正處於歷史新低,有遠見的政府應該看到這個趨勢,提升人口素質,鼓勵高附加價值產業。

「不要等這批嬰兒潮屆齡退休,經驗斷層,加上退休負擔,會造成國家重大危機,」他說。

政府需層層配套

中央政府也開始因應措施。費時兩年的人口政策綱領將在年底完成,教育部在五年內將現有修教育學程學生數減半,輔導學校將閒置教室開辦成人教育班,考慮將現有班級人數從三十五人降至三十人。「做得好,老師更能注意學生的需求,就是良性循環,」一位校長指出。

為了減輕國家財政負擔,銓敘部最近修改法令,調整軍公教人員一八%優惠存款額度,使得所得代替率(優惠存款利息所得加上退休金)不超過在職的九○%。

針對外籍配偶和子女語文、生活輔導,內政部撥款三十億元輔導,開班授課,民間社會福利機構也大舉襄助,「但政府帶頭,我們做起來就有勁,」台南縣東山國小校長張瑞財正籌劃十一月底舉行的「多元文化日」。

世界各國早在二十年前就開始因應「少子海嘯」,例如新增幼稚園、減輕所得稅負擔、鼓勵優質移民、支援保母系統,使婦女容易生,也容易養。

台灣少子化、老人化來得更急,更快,更需要政府面對,甚至要危機處理。

「人口問題動搖國本,」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說,「大家必須要以『國安層次』看待。」

轉載334期《天下》雜誌內容




-------------------------------------------------------------------------------------------------

台灣,已被聯合國例入「老人國」之林。  


根據內政部所發佈的台灣地區人口統計資料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首次超過聯合國的分類標準中「老人國」百分之七的標準比例。2003年底,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總人口數的9.2%,十年內,老年人口數上升了兩個百分比。同時,人口統計亦顯示,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在1980年為23.8歲,至2003年延後至27.2歲,1980年20-24歲婦女有偶比例為50.3%,在2003年降至10.8%;同時期23-29歲有偶比例則由88.1%,降至40.1%。晚婚、遲育至少子化的三大趨勢,近年來更為明顯。據經健會推估,民國111年後,台灣的總人口數將開始負成長。





生育率OECD排名倒數第二 青壯人口不足「老人國」的產生,與出生率、死亡率、醫療技術,以及生活水準等因素,習習相關。空中大學教授謝明瑞指出,醫療技術進步,平均壽命延長,65歲以上老年人明顯增加,預估在民國100年,老年人口數可達250萬人,增加的速度相當快速。依照此速度,十年後平均每四名工作人口須扶養一名老人;二十年後平均每二.七名工作人口須扶養一名老人,家庭及政府的照顧負擔愈來愈重。以目前老年人健康狀況評估,一旦進入老年期,身體機能將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退化或失去功能。人口老化導致的安養與醫療照護問題,令人憂心,雖然台灣已實施全民健保制度,但是老人醫療支出佔老人家庭總支出的比重仍超過五分之一;行動不便老人所需要的照護,更是沈重經濟負擔。


然而,支撐社會結構的青壯人口,卻未能隨之成長。台灣育齡婦女的平均生育數已由1950年代的五人,降到2004年的一.二人,去年總生育率下降到全球倒數第二,僅高於香港、澳門。  

台灣每年生育率節節下降,去年國內新生嬰兒數僅二十二萬七千人,較上年度減少十一.八%,即使有外籍媽媽努力生產報國,國內平均每一名育齡婦女生育數仍只有一.二人,再創新低。在高所得國家中,平均生育率為一.六人,亞洲富國中,南韓一.三人、新加坡一.四人,台灣連年下降,屢創歷史新低。世代無法交替 平均財富縮減  生育率偏低已經成為OECD國家的頭痛問題,研究報告指出,世代間要達成完全替代,每名婦女生育率必須達二.一人以上,但富裕國家中只有冰島、紐西蘭、美國等達到二人,其餘國家多在一.五人以下,且有明顯減少趨勢。
OECD分析,生育率持續降低對經濟將造成負面影響,年輕人要扶養的老人數太多,勞動人口減少,將使經濟減緩,平均每人財富縮減,依靠工作人口繳稅所支應的社會福利與公共設施也會有財源匱乏。而下一代年輕人的負擔沉重,資源分配不公,也容易造成世代間的衝突。  

由於成年後進入社會的青年一年比一年少,勞動力供給不足,無法充足提供包括服務的財富。人才也會相對減少,因為人類的智商(IQ)有一定而自然的常態分配,二十萬新人中的「高智商」人數在相同條件下必然只是四十萬新人的二分之一,「少子化」代表的是人才的枯竭,能由後天教育添補者必然少數。  「少子化」也代表消費之萎縮,少子化社會所需要的牛奶、糧食、衣飾、服務必然減少,使經濟成長動力受挫。越來越多學者相信,日本一九九○年代以來的經濟低迷,應歸咎於日本的少子化現象。很多日本的製造、服務業將投資重心,由人口成長能微弱的日本,移至人口接續力強勁的國家如美國,因為那裡才有市場的成長潛力。


營造好環境 提昇國民生產力OECD研究發現,各國採行的提高生育率措施中,以「減稅」最常見,但效果最差;「直接現金補貼」效果稍好,但是未必能提高生育意願。上述兩種昂貴的政策,於各國經驗都顯示效果不大,然而「提供幼兒照顧服務,讓媽媽無後顧之憂」,則被公認是當前最有效的模式。  


研究發現,政府是否提供三歲以下的托兒服務,跟生育率有顯著的正相關。這也解釋了北歐、加拿大、紐西蘭或美國等幼兒托育服務較完善的國家,生育率都高於平均值。  

然而,政府雖大力推動鼓勵生育,公司的管理階層態度也極為重要。公定產假的長短,固然是政府政策問題,但若企業能在員工懷孕時,有安全感、建立友善環境,不認為懷孕成為公司的負擔,減輕她們對被裁退、升遷機會受阻的憂慮,員工才能放心建立家庭,並提高公司認同感,為工作付出心力。同時也從群眾教育著手,在學校和傳媒扮推手下,在乘搭大眾交通工具時,讓座給孕婦的溫馨場面,能處處可見,營造適合生育的溫暖氣氛。軍人為國效力,捍衛國定,而生育亦是另一形式的強化國力。建立鼓勵生育、尊重孕婦的社會文化,營造美好環境,以全面提升國民生產力。




-------------------------------------------------------------------------------------------------
為自己也為孩子添個伴


婦產科醫師發現,門診中看到第一次懷孕的已婚熟女墮胎比率明顯升高,明明是初次懷孕,卻不見喜悅,反而要求墮胎。原因都是經濟情況不佳,怕小孩生下來後,陪大人一起過苦日子不過,部分以為只是錯過一個孩子的墮胎婦女,後來才發現,真正錯過的,卻是人生最難能可貴的禮物。生第一胎的年齡延後 台北市平均29.6歲

  20世紀很了不起,人類不但發明了汽車、飛機、火箭與電腦,也使女人走出廚房,叱吒職場,各種避孕方法也使女人有更多選擇,不想有孩子時就不要有,想有時就去找醫生,反正各種各樣生殖科技可以幫忙成為母親。

  對有能力、有企圖心的女性來說,生兒育女與事業相權衡,的確兩難;也有人是不得已,一直到了三十多歲才找到伴侶。隨著愈來愈多女性發揮自我,而很多男性想法仍滯留在過去的情勢下,高成就女性難覓伴侶的現象,還將愈演愈烈。  

這種情況很多國家都發生,美國自1970年代以來,30歲以後才生頭胎的比例是以前的4倍。而根據衛生署的生母年齡統計,台灣35歲以上當母親的女性,由1976年的3.7%增加到1999年的7.8%,23年間增加了一倍。  


嬰兒出生時之母親平均年齡,台北市政府統計指出,自87年起突破30歲,92年為30.7歲,又較91年提高了0.2歲;其中生母年齡以30~34歲者占40%為最多,25~29歲者占31%居次,35~39歲者者占15%再次之。出生嬰兒有55%為第一胎,37%屬第二胎,出生嬰兒為第一胎者其生母平均年齡為29.6歲,第二胎生母平均年齡為31.7歲高齡還墮胎,30歲以後懷孕不易

  美國婦產科界開始反應,「醫生需更有社會責任感,不能只為兜售生意而吹噓科技,卻不教育女性」,「可能很多不孕專家見夫婦延遲生育,因為結果是他們有錢可賺」。
  由於內科疾病大多隨著年齡增加而出現,年齡大的孕婦在妊娠期間會遇到較多內科或產科的問題。年齡對分娩的合併症,比對懷孕本身更具影響力,明顯增加的危險包括:長期高血壓或懷孕引起的高血壓、糖尿病,但在超過35歲的多產次婦女身上,這些危險機率會隨之降低。
  超過45歲的婦女,約15%在懷孕前就有疾病,有一半在懷孕過程中發展出合併症,通常愈高齡的孕婦所伴隨的內科疾病,其嚴重度與發生率皆大幅增加。最好的例子就是糖尿病,心血管方面的合併症、早產及胎虛早期剝離等問題。他們也比較容易產程延長,尤其是頭胎的產婦。
  不過很多醫生不願冒風險被指控「干涉女性身體自主權」,所以多半是委婉告訴高齡還想墮胎的女病人,30歲以後懷孕不容易。美國的不孕症協會則在醫生診所發放宣導單張,教導年齡如何影響生育能力的知識。美國生育醫學會則在大城市的公車上貼宣導廣告:「高齡使你生育能力降低,20歲出頭與35歲以前比較容易懷孕」。希望不只女性明瞭殘酷事實,也有助醫生跟女病人解說時阻力減少。

獨生子女問題多 給孩子添個伴

  此外,由於全球人口漸增、伴隨社會結構與家庭觀念的改變,只生一個孩子的夫妻也因此愈來愈多。得到父母全力照顧與栽培的獨生女,也許在智力、語言等方面都有較優異的表現;但相對的,因為缺乏與手足互動相處的經驗,在性格與人際關係上則較有可能產生問題。  綜合一般人的看法與意見,大致可以勾勤出獨生子女的輪廓;優點是IQ較高,語文、觀察、學習、創造力等方面表現較佳,習慣獨處,獨立性高等;缺點則是不夠合群、協調性不夠、利己主義、不懂得分享與為他人著想等。

  能有兄弟姐妹陪伴走過童年,的確是人生莫大的福氣;而在成長過程中,家庭對人格的發展影響很大,如果家中有兩個以上的孩子,彼此之間自然會形成一股無形的制衡機制,對於塑造孩子適當的人際互動技巧幫助不小。相對的,若是獨生子女,由於家中缺乏年齡相近的互動對象,在剛進入團體生活時(如進入幼兒園)也許需要花較多的時間才能適應。年輕健康時 兩個孩子來的正好
  也許有一天科技可以在女性23歲大專畢業時,先驗血預知她40歲時生育力如何,而可規劃生涯;也或許有一天卵子老化之謎終將解開,老化得以延後。  


但無論成就如何驚人,人體基本沒變多少,要否與何時生兒育女,仍將是每個人自己必須做的抉擇。何時生育,該生幾個孩子,對利益糾葛的各領域而言,毋寧是一場未能休止的世紀之辯。但是,唯獨在身心健康時,成功當上母親,幸福地孕育心靈圓滿的下一代,方能深刻理解,卸下世俗塵囂與紛擾後,那份只屬於自己內在的交流與圓融。


-------------------------------------------------------------------------------------------------
從少子化論公務福利制度的預應



公務人員月刊第125期 蔡祈賢



少子化係指由於出生率下降,造成兒童人數減少的現象。近年來台灣地區出生率日益下降,兒童數量急遽遞減,已正式邁入人口成長減緩的年代。此種衝擊對企業、個人、社會與國家均帶來巨大的影響。日前總統府已將之列為國家安全隱憂的議題,各相關部會亟應重視且研擬對策。在人事行政上宜強化下列因應措施:(一)提高生育補助,(二)放寬留職停薪之期限與福利,(三)協助解決居住問題,(四)減輕托育負擔,(五)擴大舉辦未婚聯誼活動,(六)建立友善的管理環境。以鼓勵公教同仁生育並做好教養工作,提升人口素質。

1.娃娃減少了

少子化係指由於出生率下降,造成兒童人數減少的現象。近年來,先進國家由於家庭計畫的成功及社會型態的改變,出生率日益下降,兒童數量急遽遞減,造成家庭、社會各方面重大的衝擊。有識者已察覺此一問題的嚴重性,並提出警訊。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說,
已開發國家人口出生率的崩潰,在歷史上史無前例,「人口結構改變」、「知識經濟興起」與「經濟全球化」,並列未來五十年影響世界經濟的三大趨勢(楊艾俐,民94)。


面對此一全球化的趨勢,各國均紛紛探討其影響,並積極研擬對策,我國總統府於日前召開會議,亦將少子化、高齡化…等人口結構改變,訂為國家安全隱憂議題,列入「國家安全報告」,引導政府部門立即採取因應對策(翁翠萍、劉嘉韻,民94)。解決此一問題的策略,必須從人口、教育、社會、經濟…等各面向多元的措施並進。公務福利制度與公教員工之福祉息息相關,亦應相隨調適,以發揮積極誘導與輔助的功能。


2.正視少子化現象
行政院經建會最近推估,94年台灣地區嬰兒出生數續創新低,僅為20萬人。胡勝正說:台灣已正式邁入人口成長減緩的年代,台灣人口「零成長」時代提前到來(孫中英,民94)。



(附圖一)。綜觀近5年,平均每年減少2.1萬個新生兒。


93年的新生兒數21萬6419人,幾乎只是65年時的一半。

註:94年人數係依經建會推估數圖一 最近5年台灣嬰兒出生人數 資料來源:經建會、內政部統計處


再以出生率來分析,民國76年時是千分之16.01,以後節節下降,至91年為千分之11.02,92年降至千分之10.06,93年已跌到千分之9.56(內政部,民94)。根據世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所公布的最新調查資料顯示,台灣的生育率是世界倒數第一名(王雲東,民93)。

少子化的現象亦可從女性平均生育數來觀察,民國49年台灣地區婦女的平均生育數為5人,71年為2.515人,以後再逐年遞減,89年降至1.68人,93年又降為1.18人,在世界敬陪末座(附圖二)。此其中尚有許多外籍媽媽努力生產報國,否則將更低。在高所得國家中,平均生育率為1.6人;亞洲富國中,南韓1.3人,新加坡1.26人,台灣連年下降,屢創歷史新低(國民健康局,民94)。


行政院經建會(民93)指出,台灣的生育率如無法回升,預估至民國111年將進入人口「零成長」關卡,估計屆時的出生和死亡人數都是18萬人;以此速度,在15年內,亦會像鄰近的日本一樣,將進入人口負成長時代。


出生人口減少,除象徵台灣社會將邁入少子化的年代外;更警示將帶來諸多的問題與挑戰,不容忽視。知名專欄作家布坎南(Patrick J. Buchanan)在西方之死(The Death of the West:How Dying Populations and Immigrant Invasions Imperil Our Country and Civilization)一書中表示,由於人口出生率過低,西方國家正緩慢步入死亡而不自知。倫敦時報(London Times)更預警,歐州人耽於享樂,太過個人主義,不願生小孩,將導致歐洲人變成「消失中的民族」(楊艾俐,民94)。

3.探討「不婚不生」之因


台灣近年來為何會有如此嚴重的少子化現象?王雲東(民93)認為,根本的原因在於結婚率下降、經濟的持續不景氣,以及養兒防老觀念改變。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地區結婚率從89年起逐年下滑,當年為千分之8.9,90年為千分之7.63,而到了93年更跌至千分5.8。從另一角度看,20年前,台灣還是個「完全結婚」的社會,35歲以上的人幾乎全數走入婚姻。10年前,30~34歲的男性只有31%未婚,同年齡層女性則有16%未婚;93年男性上升至41%,女性亦升為27%,均呈明顯增加(楊艾俐,民94)。由此可見不婚的影響力。


至於經濟不景氣所造成的影響,根據就業情報的調查結果顯示,在這幾年不景氣的情況之下,有42%上班族的生育計畫受到影響;更有逾半數單身女性表示,若對方的經濟狀況不佳,寧願打消結婚念頭(王雲東,民93)。


另外,婦女因受教育時間延長,經濟獨立自主,加以社會福利制度不斷擴張,已不再需要靠子女奉養終老;同時隨著物價的上漲與社會競爭的日益劇烈,造成子女托育與教育支出費用不斷上升…。年輕人已不再將結婚與養兒育女,視為人生的必修學分(王雲東,民93)。
除上述原因外,劉梅君則認為,勞動條件持續惡化,以及勞動環境對女性很不友善,是主要原因之一(青年勞動九五聯盟,民94)。天下雜誌的調查顯示,經濟前景不好,是現代年青人不婚不生的主因,此種現象不但普遍,還蔚為時尚(楊艾俐,民94)。劉維公指出更深層的原因,是親密關係改變,選擇增加,年輕人尋求沒有壓力的關係,好聚好散,不願意接受束縛(楊艾俐,民94)。
另衛生署所做「國人對婚姻與生育態度研究」中,調查有一個小孩的父母們,有51%不願意生第二胎,其原因經濟能力及養育成本兩項加起來的百分比都超過65%(楊艾俐,民94)。綜合上述,台灣地區近年來形成少子化的現象,表面上係源於年青世代的「不婚、不生」;而其深層的原由,應是經濟與社會的因素。

4.影響與衝擊


天下雜誌於94年11月以「少子海嘯娃娃不見了」為主題深入探討,並開宗明義指出:沒有孩子的世界寂靜無聲,連春天也不肯來。五年來,台灣新生兒減少三成,生育率敬陪末座,未來,一個半台北市人口將消失無蹤,走在街頭的一半會是老人,哥哥、姊姊的稱呼將成絕響,沒有人再叫叔叔、伯伯。少子化有如海嘯狂捲,對企業、個人、社會與國家均帶來巨大而深遠的衝擊,謹將其影響進一步析究。


一、 學生人數減少
少子化現象最直接的衝擊就是學校教育,尤其是國民小學。由於出生人口降低,就學的學生必然相隨減少。根據教育部(民94)的統計,89學年度國小一年級的學生數有320,747人,迄至93學年度已降為289,782人。此種影響將由國民小學逐漸延伸至大專校院。行政院經建會預估,未來學齡人口無論小學、中學及大學,均面臨入學人數減少問題,未來十年進入國小、國中及大學人數,將分別減少一至二成;50年後,國小、國中學生亦將減少約四成以上;大學階段人數,更將面臨減少近二分之一的情況(楊艾俐,民94)。
學生減少,班級數下滑,雖然可藉機提升教學品質,但長久以後,即出現招生不足、流浪教師加劇、教學資源空置、學校裁併,甚至面臨生存維續問題。


二、 相關行業隨之消長
少子化亦將使台灣的產業結構大挪移,並引發新一波失業潮。今周刊曾實地訪查各相關行業,發現少子化的威脅已逼近,並作了生動的描述,例如沒有小孩的麥當勞、等不到產婦的婦產科醫師、關門的幼稚園、招不滿學生的國小、拿不到教鞭的老師、結束營業的嬰兒用品店(謝春滿、廖怡景,民94)。

這些產業的改變,將使婦產科、小兒科醫師、嬰幼兒用品與服飾業、孕婦市場、幼教業、中小學教師,以及糖果、零售、玩具用品從業人員受到衝擊。但相對的某些行業卻會增長,例如老人安養與照護產業、抗衰老、美容市場、健康食品、殯葬業、老人懷舊商品、老人再教育、老人輔助用品。未來所有與食衣住行相關的消費性產品,亦會逐步調整。


三、 人口結構改變
少子化與高齡化問題交互的影響,將使我國人口結構產生丕變,未來將呈現「倒金字塔」形狀。依內政部的統計,92年底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總人口數的9.2%,早已邁入高齡化社會,預估在民國100年,老年人口可達250萬人。

據經建會的推估,到民國140年國小、國中及大專入學人數,將僅是現在的1/3~1/4;青壯年人口急速萎縮,在未來工作者的負擔將劇增,在93年為7.6個工作者,扶養1個退休者;至140年變成1.6個工作者,需扶養1個退休者。青壯人口減少,出現「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現象,不僅使工作人口扶養老人的負擔加重;甚至形成勞動供給減少、勞動力不足與人口斷層的現象。薛承泰甚至認為長期看,沒有新生人口,就沒有國力(楊艾俐,民94)。


四、 人口素質下滑
台灣人口結構快速改變的同時,其人口的組成亦急遽變化,台灣正在大混血。根據內政部統計,93年全國嬰兒出生數中,外籍配偶的孩子占13.2%,亦即每7.5個出生嬰兒中,就有1個「新台灣之子」,和6年前每16.5個嬰兒中,才有1個相比,成長超過50%(黃亦筠,民94)。新台灣之子已經出現在學校各處,生活在台灣一般孩子的四周。
由於許多來自社經地位邊緣的外籍配偶家庭,父親勞動力有限,家庭生計重擔落在外籍母親身上,加上生活適應與語言溝通問題,對兒女的教養與發展,不是無暇多琢磨,便是顯得力不從心(黃亦筠,民94)。依教育部統計處(民94)的調查顯示,外籍配偶語言溝通能力,與孩子語言發展及在校適應狀況,具有密切關係。


除了新台灣之子外,國人有此一現象值得隱憂,即具較高知識與社經水準者,比較會考慮育兒的種種困境而不敢生或少生小孩;相反的,中低階層的家庭反而兒女成群。養得起不敢生,養不起的生的多,長此以後,將造成國民素質下滑,國家競爭力受影響。
五、 經濟成長減緩 根據OECD的分析,生育率持續降低,將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年輕人要扶養的老人數太多,勞動人口減少,將使經濟減緩,平均財富縮減(國民健康局,民94)。一個國家邁入高齡化社會後的數十年間,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 GDP)成長率將降低0.25~0.75%(楊艾俐,民94)。

韓國的推估,因為人口老化,2000~2050年之間,其平均GDP成長率將只有2.9%,遠低於目前5%的水準。我國尚無官方的預測,但鍾俊文在「人口結構轉變對總體經濟的影響」中推估,21年後台灣平均GDP成長率只有3.2%,似乎很難再恢復往日10%成長率的榮景(楊艾俐,民94)。

5.公務福利制度的因應


少子化表面係人口問題,實則夾雜政治、經濟與社會的原因,日本學者林伴子調查OECD諸國的比較指出,女性勞動參與率愈高的國家,其生育率亦高;女性就業與出生率之關係,於2000年後呈現正相關(李光廷,民94)。公教人員在我國屬中高社經階層,是社會的中堅分子,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並經過激烈競爭的考試中脫穎而出。因此,如何強化公務福利制度,鼓勵公教人員多生育子女,應是提升人口素質的重要關鍵之一。


一、提高生育補助
由於目前國人考量是否生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經濟負擔,為鼓勵公教人員生育,宜從生育補助方面做最基本的誘因。麗嬰房為鼓勵生育,女性員工只要生第2胎,每月可獲1萬元補助,共補助1年,相當於1個小孩補助12萬元,其已做了政府該做的事(謝春滿、廖怡景,民94)。
目前公教人員配偶或本人分娩者,已發給2個月之生育補助;惟如經費允許,未來可配合「人口政策白皮書」之作為提高補助;並採累進方式,每增加1胎,增加補助1個月薪俸額。


二、放寬留職停薪之期限與福利
依兩性工作平等法及公務人員留職停薪辦法規定,公務人員養育三足歲以下子女者,可申請留職停薪。惟為鼓勵公教人員生育及照顧子女,似可放寬至養育6足歲以下子女,使其方便照顧學齡前兒童。
由於現行辦法規定留職停薪期間,只保留職缺,並未支薪,故不得申請生活津貼各項補助;同時其他的福利措施亦無法享受。為鼓勵生育,允宜適度檢討放寬。


三、協助解決居住問題
目前協助公教人員解決居住問題的主要措施有二:一為提供借住宿舍;另一為低利貸款輔助購置自有住宅。前者可以增加眷口項目所占權重,並就第二名以上子女予以加權計算其點數,俾子女較多之員工得優先核借職務宿舍;後者亦同樣配合修正,使生育子女較多之公教人員,優先獲得輔購貸款,以安居樂業。


四、減輕托育負擔
研究發現,政府是否提供三歲以下的托兒服務,與生育率有顯著的正相關。這也解釋了北歐、加拿大、紐西蘭、美國等幼兒托育服務較完善的國家,生育率都高於平均值。因此,「提供幼兒照顧服務,讓媽媽無後顧之憂」,被公認是當前最有效的模式(國民健康局,民94)。
93年內政部與「嬰兒與母親」雜誌社,合辦的「台灣女性生育意願調查中亦發現,不想生孩子之原因」,以「怕養不起(經濟問題)」為最重要,這突顯托育費用的昂貴是少子化的罪魁元兇(托育政策催生聯盟,民94)。因此其呼籲建立「保母管理及補助費用制度」,以減輕托育費用及提升托育品質。
在其未付諸實施前,各機關學校應努力落實兩性工作平等法之規定,凡員工250人以上,應設立托兒設施或提供適當之托兒措施。各機關可由消費合作社設立托兒所或幼稚園,收容員工女子;人數較少之機關可聯合辦理;如無適當空間者,則可採特約方式,與附近托兒所、幼稚園簽訂特約,優惠員工子女受託受教。此外,各公立學校利用剩餘的空間,開辦托兒所、幼稚園,招收附近之幼兒,則更是治本的方法。


五、擴大舉辦未婚聯誼活動
公教同仁都具有優質的條件,但平素忙於工作社交單純,因此有愈來愈高比率的女性員工尚未結婚。為增加未婚男女交往之機會,除由公務人員住宅及福利委員會,擴大辦理未婚聯誼活動外;各部會亦可單獨舉辦,或結合民間企業、地方機關與各級學校共同辦理,增加未婚同仁交誼機會,以促成更多佳偶結成連理。
此外,亦可辦理集團結婚,提供優惠的禮品,以及便利的服務,在更多的祝福中,方便年輕的公教人員結婚建立家庭。


六、建立友善的管理環境
劉梅君指出,台灣的勞動環境對女性很不友善,以台北市為例,台北市 已經是對就業歧視很賣力在處理的縣市,但其中受理就業歧視申訴案件中,卻有六成都是懷孕歧視的案例,許多女性懷孕的時候,就被要求離職(青年勞動九五聯盟,民94)。
因此,在政府大力推動各項鼓勵生育措施之時,各機關管理階層的態度也極為重要。修改不合理的規定,讓員工懷孕時有安全感,建立友善環境,不認為懷孕會成為組織的負擔;減輕她們對考績、被裁退、升遷機會受阻的憂慮,員工才能真正放心建立家庭,並提高對組織的認同感,為工作付出心力。
同時也要從社會教育著手,在學校與大眾傳播扮推手下,在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讓座給孕婦、老弱、婦孺的溫馨場面,能處處可見,營造適合生育、養育的溫暖氣氛。 除以上措施外,提高扶養子女的免稅額、擴大教育學費扣除額等減稅的作為;維持現行公教員工子女就學,發給子女教育補助費;翻修兩性工作平等法,增加陪產假、家庭照顧假;以及研究發給幼兒醫療補助、幼兒托育券年齡往下延伸…等,均屬可行之配套措施。


2009年3月27日 星期五

家庭計畫相關資料蒐集 / 黃顯勛

用錢獎勵生育 反彈聲浪四起

由於台灣生育率逐漸降低,未來總人口甚至會減少,年輕人的負擔將逐漸加重,因此經建會在八月五日舉辦「人口老化問題及因應對策研討會」,邀請勞委會、內政部、教育部、衛生署及學者專家共同與會研商。不過會中初步決議要檢討所得稅制度,可能朝向以租稅優惠方式獎勵生育,引發外界多方的反彈聲浪。

四十年前,政府還倡導節育計畫,衛生局「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嫌少」的口號大家耳熟能詳,不過一九九六年後因為生育率逐年下降,現在口號已經變成「兩個孩子恰恰好,三個孩子不嫌多」。
------------------------------------------------------------------------------------------------------------------
法規名稱:臺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組織規程
發布時間:民國 64 年 04 月 11 日
廢止時間:民國 89 年 04 月 17 日

一九五三年前後,台灣在備戰思惟下鼓勵多多生育,因此人口數暴增,十年後,政府發現如果人口再這樣成長下去將會有很大的後遺症,因此於一九六四年全面推行家庭計畫│「一個不嫌少,兩個恰恰好」的口號喊了三十年,人口自然增加率明顯下降,台灣還曾兩度被「美國人口危機委員會」評鑑為開發中國家或地區中,控制生育率成果的第一名。 (節錄)
家庭計畫的人口:早期因人口太多(民50~70,人口增加率超過千分之十七),故當時衛生局喊出「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嫌少」的口號;民85年後,發覺人口下降,故提倡「兩個孩子恰恰好,三個孩子不嫌多」。 四十年前,政府還倡導節育計畫,衛生局「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嫌少」的口號大家耳熟能詳,不過一九九六年後因為生育率逐年下降,現在口號已經變成「兩個孩子恰恰好,三個孩子不嫌多」。 四十年代,台灣的節育口號是兩個孩子恰恰好,不過現在卻是要鼓勵大家多多增產報國了!台灣的生育率名列全球第二低,即將加速進入老年化社會,民調顯示,社福制度並不是吸引生育的最大誘因,教育制度以及社會經濟改善,想生小孩的人才會更多。 40年前喊出兩個孩子恰恰好,宣導節育的孫得雄教授,現在卻得轉換成鼓勵大家多多生育,任務可是更為艱鉅。婦幼衛生協會理事長孫得雄:「沒有生的要叫他生,很難說服他,為什麼呢?他說我現在很好啊,你說老了之後會有問題,他們還沒有老,不太相信。」 民國50年代「3321家庭生育計畫」-

「婚後第3年生第一胎,隔3年再生第二胎,2個恰恰好,1個不嫌少」

但是現在有新的詮釋

「3個愛的暗示,3個共同喜歡做的事,2人甜蜜世界,1個共同目標」。
------------------------------------------------------------------------------------------------------------------

「舊版3321家庭計畫」強調的是夫妻之間生兒育女的責任,而「3321新家庭計畫」則是希望透過3321的步驟及「3321幸福錦囊」,提供夫妻提升熱度的教戰方法,創造更美滿的兩性關係與家庭生活。
人口成長緩慢 高齡化已來到

由於維持替代人口的總生育率為二.一人,依照目前我國約一.二的生育率,每隔一個世代(約廿五年),台灣地區的新生兒數目就會減半;經建會主委胡勝正指出,「到了二○二一年,台灣的總人口就會出現負成長。」

而人口成長速度減緩甚至出現負成長,則人口高齡化就是不可避免的後果。胡勝正指出,目前台灣高齡(六十五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約九.四%,廿年後會上升至一八.八%;也就是十個人中就有一.八位老人,這個數字不得不讓我們現在就必須正視人口高齡化的問題。
------------------------------------------------------------------------------------------------------------------

去年台灣出生率 世界倒數第二
依據二○○三年美國人口資料局所發布的世界人口資料顯示,我國粗出生率為千分之十.一,與已開發國家之千分之十一略低,更遠較開發中國家之千分之廿四為低;與主要國家比較,較德國及日本高,與英國、新加坡相當,比韓國、法國、中國、泰國及美國為低。 而以總生育數來看,二○○三年我國育齡婦女總生育數(率)為一.二四人,較已開發國家之一.五人及開發中國家之三.一人都還低;與主要國家比較,與德國、日本、韓國相當,比新加坡、英國、中國、泰國、法國及美國為低。 而根據衛生署所公布的年度衛生統計公告中顯示,目前我國六十五歲以上之老年人口數已占全國總人口九%以上,遠超過聯合國所定義「高齡化社會」的七%。經建會甚至預估,廿年後台灣高齡人口佔全國總人數的比率將高達一八.八%。(江妍慧)
------------------------------------------------------------------------------------------------------------------

提升人口素質 菁英政策教養

胡勝正表示,台灣地區地狹人稠,世界上與台灣相同面積國家的人口數遠低於我國,因此台灣未來新人口政策,將「不求多但求好」,致力於人口素質的提升。

胡勝正認為,國人生的小孩減少,就會投注較多的心力加以栽培,教養問題也會更加注意,不會像他們過去都是被父母採取「放牛」的方式養大;也就是說,國人願意花在小孩身上的教育投資會愈多,相對的報酬也愈多。而若人人都採取「菁英政策」管教小孩,則對未來台灣經濟、社會都會產生效益,這樣的人口「質變」,甚至有可能彌補「量變」所造成的衝擊。

而且,胡勝正與中央經濟研究院第三研究所研究員吳惠林都認為,「用給錢的方式來鼓勵,效果都不會好,國外情況也是一樣。」

職場制度周延 婦女較願生育

根據人口學家的調查,台灣已婚婦女不想要小孩的不到一%,只想要一個小孩的也不到五%,絕大多數婦女的理想子女數都超過兩個。換言之,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年輕夫妻不想要生育小孩,而是無法完成他們的生育目標。

胡勝正指出,生育率降低也與台灣人民教育程度提高造成的延遲生育有關。在台灣生養小孩的花費很高,光是托嬰與幼稚園就所費不貲,且除了上學之外,還要上才藝班、語文課程等,寒暑假還要出國「增長見識」,父母必須具備相當的經濟能力才行。而台灣人民目前具有大學學歷已相當普遍,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人愈來愈多,晚婚因此逐漸流行。且又必須工作一段時間才具備相當經濟能力,因此就延遲生育,造成生育率降低。

因此,整體社會經濟制度就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也就是能否保障兩性在職場上真正的平等,以及能否提供低廉的公共服務。一方面,隨著婦女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對於發展個人事業的需求也更強烈。生育常常意味著放棄事業,如果一國的生育與教育成本過高,越來越多婦女會選擇放棄他們的生育目標來完成事業。反之,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在制度上提供婦女育嬰假等等保障,生育對婦女而言只是短暫性離開職場,並不會損及整個生涯的發展,婦女自然比較樂於生育。

重建人倫價值 推動老人福利

人口高齡化的問題,其實也只是一個現象,而不是多可怕的問題。胡勝正認為,現代人平均壽命延長,健康情況也較過去為佳,一方面未來六十五歲的退休年齡甚至可以考慮往後延,生產力雖可能不如年輕人,但是對國家經濟而言,也許年輕人口減少所造成的衝擊也會減緩,財政負擔也可望減輕;另一方面,政府也應及早規劃國民年金相關制度,以保障日漸增多的老年人口晚年的生活。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吳玉琴也認為,老人即使屆齡退休仍可貢獻智慧,部分連體力都「猶如一尾活龍」,勞動基準法中有關六十五歲強迫退休應予鬆綁,開放空間、保持彈性。

無論如何,生育率降低的主因在於社會環境與制度,政府若只以租稅優惠等金錢獎勵的方式來鼓勵生育,將仍無法根本解決問題。必須認清人口逐漸高齡化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以長遠的眼光,由經濟社會制度的角度來切入,如不一定要強迫國民多生小孩,而是提倡「菁英政策」,以及盡量排除國民生育上的困難等;另外也要加強老人的社會福利制度,以「疏導」與「面對」的方式來因應,才可能讓台灣經濟所受的衝擊減到最小。

台兩個孩子恰恰好 一個不嫌少已過時
【大紀元7月3日報導】(據中廣新聞黃玉芳報導)台灣生育率下降,加上衛生署粗估,台灣五個懷孕婦女,因為人工或自然流產、只有三個會把胎兒生下,因此 [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不嫌少] 的標語已經不合時宜,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表示,如果只生一個還是太少!將想出新標語,鎖定二十到二十九歲的女性宣導。

台灣衛生署以一年懷孕就醫人數,減掉實際產下的及夭折胎兒,推估每五個懷孕婦女,可能因為人工或不得已的自然流產,只有三個把胎兒生下,一年流產六萬多個胎兒。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長林秀娟表示,加上大家觀念改變,不想生孩子的頂客族越來越多,前年對二十二到三十九歲女性的調查顯示,有百分之五點七不想生,而且有兩成只想生一個,因此以前喊的兩個恰恰好,一個不嫌少,必須要改。林秀娟表示,加上台灣人現在普遍晚婚,結婚後通常不會立刻懷孕,過了年紀,想生也生不出來,內政部統計,去年台灣總生育率,平均一個育齡婦女生一點二個孩子,不過學者估算,每個育齡婦女應該生二點一個孩子,才能維持人口結構平衡。因此台灣國民健康局將鎖定二十到二十九歲族群,希望推廣生產報國的意願。

早期臺灣避孕海報



現代臺灣衛教文宣

人口, 生育, 凱爾薩斯/M9710301 蕭勝文

在1798年發表的《人口學原理》中,馬爾薩斯作出一個著名的預言:人口增長超越食物供應,會導致人均佔有食物的減少。

人口學原理的基本思想是:如沒有限制,人口是呈指數速率(即:2,4,8,16,32,64,128等)增長,而食物供應呈線性速率(即:1,2,3,4,5,6,7等)增長。注意:馬爾薩斯使用的相對應術語是幾何和算術。

只有自然原因(事故和衰老),災難(戰爭,瘟疫,及各類飢荒),道德限制和罪惡(馬爾薩斯所指包括殺嬰,謀殺,節育和同性戀)能夠限制人口的過度增長。

馬爾薩斯傾向於用道德限制(包括晚婚和禁慾)手段來控制人口增長。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馬爾薩斯建議只對勞動群眾和貧困階級採取這樣的措施。那麼根據他的理論,較低的社會階層對於社會弊病要承擔較大的責任。這就從根本上導致了推動立法手段使英國的窮人生存狀況更為惡化,但也減緩了貧困人口的增長。

馬爾薩斯的進化學說

馬爾薩斯的《1798論文》表達了以下八個主要觀點:
1.人口數量嚴重受限於生存手段
2.當生存手段增加後,人口也相應增加
3.人口壓力刺激生產增長
4.生產增長反過來也刺激人口增長
5.從長遠來看,生產增長不能與人口的增長潛力保持同步,人口數量與供養能力間將出現大裂痕
6.性、勞動和子女等影響人口和生產力的諸多因素由個人的收支決定所影響
7.當人口增長超過供養能力時,正面的抑制因素會發揮作用
8.這些抑制因素的本質將對生物社會系統的其他部分產生影響

在東印度公司學院,馬爾薩斯發展出一套需求供應失衡理論,他稱之為過剩。在當時這被看做荒唐的理論,卻是後來有關大蕭條的一系列經濟理論的先驅,他的崇拜者、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將這個思想引入了著作。

以往高出生率被認為有利於經濟,因為會提供更多的勞力。然而,馬爾薩斯卻從一個新的視角看待出生率,並且說服了大多數經濟學家:即使高出生率可以增加毛生產量,它更趨於降低人均生產量。馬爾薩斯具有廣泛的影響力,他的崇拜者包括知名的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等人。

馬爾薩斯人口理論的門徒,還包括知名的神創論者、自然神學家威廉•佩里大主教,他於1802年發表了《自然神論》。他認為馬爾薩斯的人口學原理證明了神的存在。

諷刺的是,馬爾薩斯自己反對節育,他的著作卻強烈地影響了弗朗西斯•普勒斯,後者發動了極端馬爾薩斯主義運動以推動節育。普勒斯於1822年發表了論文《人口學原理的證明》。

馬爾薩斯理論對現代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和阿爾佛雷德•華萊士產生關鍵影響。達爾文在他的《物種起源》 一書中說,他的理論是馬爾薩斯理論在沒有人類智力干預的一個領域里的應用。達爾文終生都是馬爾薩斯的崇拜者,稱他為「偉大的哲學家」。華萊士稱馬爾薩斯的 著作是「……我所閱讀過的最重要的書」,並把他和達爾文通過學習馬爾薩斯理論,各自獨立地發展出進化論,稱做「最有趣的巧合」。

馬爾薩斯被視為現代人口學的奠基人。馬爾薩斯宣稱他的人口學原理不僅對人類,而是對所有物種普適的自然法。現在可以證明,沒有一種東西會以固定速率呈指數方式增長。

馬爾薩斯關於食物供應的算術模型被普遍拒絕,因為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里,食物供應與人口增長保持了同步。

對馬爾薩斯的反對聲音也來自19世紀中葉的共產主義者卡爾•馬克思(1867年,《資本論》)和弗里得里希•恩格斯(1844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他們看來,馬爾薩斯所謂人口對生產力造成壓力的問題,實際上是生產力對人口的壓力。換句話說,馬爾薩斯把生產力低下歸咎於過剩的人口,實際上是動蕩的資本主義經濟造成的後果,危機、失業、貧困等都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統治的產物。

恩格斯稱馬爾薩斯的理論「……是現存最冷酷無情、最野蠻的理論,一個摧毀了愛人如己和世界公民等所有美好詞彙的、絕望的系統。」

儘管出現了1921年俄羅斯飢荒,共產主義者總的來說仍然反對馬爾薩斯理論。1954年在羅馬召開的聯合國人口會議上,蘇聯代表聲稱,「在社會主義國家,人口過剩問題從來沒有出現……馬爾薩斯理論完全是錯誤的。」

中國共產黨在大躍進期間對於人口過於自信,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在當時的中國受到批判。三年自然災害之後,中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從而改變了對人口控制的觀點。

馬爾薩斯的結論被許多20世紀的經濟學家所詬病。由於技術進步,大規模的人口增長並未造成馬爾薩斯災難。所以有人稱他是失敗的詛咒先知。

首先,一個廣為接受的事實是,人口增長幾乎從未呈指數方式,裏面的變數太多,絕非一個簡單的數學模型所能概括。自馬爾薩斯的時代以來,人口增長率變得平緩並且是拜經濟繁榮所賜。馬爾薩斯生活的時代,英國人口經歷了增長率變平之前的增加,而他沒有研究亞洲地區的大量人口以及過去幾千年出生率平緩的證據。

其次,糧食的增長也不是線性方式。特別是由於社會和農業技術的進步,使糧食增長超過了人口的增長,雖然這樣的增長是以沉重的資源負担、大量使用化肥為代價,仍未被證明是可持續的。

人口再生產類型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長率僅見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個別地區。

傳統型:高出生率,較高死亡率,較低的自然增長率僅見於少數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地區。

過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多為發展中國家,如亞洲的巴基斯坦。

現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長率,如歐洲的德國,目前東亞大部分國家除蒙古及北韓外為這一類型。

人口爆炸

用來形容某地區的人口突然快速地增長,就像炸彈爆炸的一瞬間般。人口爆炸通常都會發生在戰爭之後的一至兩年,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各國都出現了人口爆炸。

人口老化

或謂人口老齡化、人口高齡化,是指某地區某段時間內總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增長的動態過程,多見於發達國家,特別是歐洲國家。由於計劃生育的影響,中國目前也已經是一個老齡化社會,在2004年底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為7.6%。

老齡化社會

一個地區的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占人口總數超過7%或60歲以上老人占人口總數超過10%時,即是「老齡化社會」。

主要因素
1.教育費用提高和生產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生育率不斷下降。
2.醫療進步,人類更長壽。

影響

正面影響

1.由於產業勞動力資源相對減少,有利於刺激技術和管理進步。
2.由於產業勞動力資源相對減少,有利於提高勞動者的待遇及福利。

負面影響

1.平均每個青壯年勞動力社會負担加重。
2.產業勞動力資源相對短缺。
3.社會資源偏向老人福利及醫療開支。
4.退休人士佔更高人口比例。

歐洲解決的辦法

1.實行鼓勵生育政策
2.提高老人退休年齡
3.對於一些條件成熟的已開發國家來說,可以實施國際人口遷移政策
4.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中國老齡化

由於1980年中國實行嚴厲的計劃生育政策,中國人口將在21世紀加速老齡化。屆時中國將是世界上第一個未富先老國家。

2004年底中國60歲老齡人口已達1.4億,占人口總數10%以上,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

毛澤東

有人認為,是毛澤東直接導致了中國人口「過剩」。但也有人認為毛的政策及其在1976年以後的延續為中國儲備了大量的勞動力,為90年代中國經濟的騰飛奠定了基礎。

毛澤東在50年代相信「人多力量大」,「人不但有一張嘴,還有一雙手,可以創造世界」鼓勵中國女性生得越多越光榮,並嘉予有10個以上子女的女性「光榮媽媽」稱號。

中 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十八條: 國家穩定現行生育政策,鼓勵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符合法律、法規規定條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具體辦法有省、自治區、直 轄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規定。少數民族也要實行計劃生育,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規定。

注意:胎是指成功生育,與一次懷孕的嬰兒數量無關,即一次懷孕無論有多少胚胎都算做1胎。
大部分地區農村家庭如果第一胎是女孩,則可以生育第二胎;如果第一胎是男孩,則只能生育一胎。除漢族壯族等人數超過1000萬的少數民族之外的其他少數民族家庭多半可生育2胎,部分地區可生育3胎,視各地法規不同。城市漢族只允許生育1胎。雙胞胎、多胞胎已達規定計劃生育數的不得再生育。
在計劃生育政策早期,政府提供「獨生子女父母獎勵費」,併發放象徵性的《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來鼓勵家庭遵守計劃生育政策。

計劃生育屬於強制執行。通常懷孕早期,或者說流產可行時,計生委將讓非計劃懷孕者流產。發現在胎兒已經出生後,計生委將依法對該家庭處以大額罰款。現在,此罰款的金額參照該家庭的年收入,為此金額的數倍。例如江蘇省計劃生育條例(1990)規定超生第一胎將「對夫妻雙方按其孩子出生前兩年平均年經濟總收入的三倍處以罰款」。

結果

計劃生育結果複雜,對中國人口結構,文化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它使中國人口增長率達到極低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1990年代末生育率為不到1.34,若繼續維持計劃生育,中國人口達到13.4億後將快速下降,在2100年降至4.7億(每下一代相當於上一代人口62%)。政府認為這對中國民眾生活水平提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口的迅速減少可能會造成老年人比例的增加和勞動力的不足,從而給社會帶來嚴重的老齡化問 題。有些家庭的獨生子女若剛成年,因某些事故而忽然死亡,對家庭的影響是巨大的。另外,理論上計劃生育可能造成徵兵工作的困難,但由於中國龐大的人口基 數,該問題實際上沒有出現。有些家庭會為了生兒子,在第一胎為女兒時,而選擇離婚,另行娶妻,這樣會多一次機會再生育多一個,而離婚後的女人就變成單親家庭了。

政府及各大學統計推測:因人口基數過大,中國大陸人口最高峰在2000年代仍未到來,未來總人口數將依然保持淨增長。

少數反對者認為計劃生育推遲社會矛盾爆發、掩蓋危機,各種社會問題因「中國人口多底子薄」觀念不能解決。

人口結構

許多人認為計劃生育使中華人民共和國:
•城市年輕漢族極少有兄弟姐妹
•在未來人口達到頂峰之後,人口數目會迅速下降,勞動力嚴重短缺
•人口結構中迅速出現人口老齡化
•因性別鑒定使男女比例失調
•少數民族比例迅速攀升

人口比例

一些反對者稱,參照已開發國家社會的經驗,應該担心的是人口老齡化和人口減少而不是人口爆炸。一胎化政策造成中國「四二一」扭曲型家庭結構(意即四名祖父母與二名父母皆由一名獨生子女扶養),讓年輕夫婦背負沉重的扶養負擔,也讓社會高齡化問題日益嚴重。

男女比例

由於傳統重男輕女觀念和客觀條件的限制,一胎化政策造成男嬰比例的迅速增加,尤其是農村地區。依現行政策規定,農村人如果第一胎是男孩則不允許第二 胎,如果第一胎是女孩,則允許第二胎。所以在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和社會保障不夠要養兒防老的現實下,胎兒性別選擇非常嚴重——普遍是在農村等地——未來將 會出現許多找不到妻子的男性;有學者指出,除了對女性的傷害外、異常的性別比也會傷害男性,大幅提高男性犯罪率、增加戰爭可能光棍危機。目前中國的男性比女性要多3700萬人,而2005年出生的人口男女性別比已經達到118.9:100,男性比女性多20%。這種性別的嚴重不均衡可能會在未來的二三十年之內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

獨生子女身心

80後成獨生子女的代名詞。因為一胎化的影響。獨生子女的父母對孩子一般都過分溺愛,也產生了一個特有的名字「小皇帝」,指的就是孩子在家裡享有皇帝般的地位。所以獨生子女普遍以自我為中心,不喜與人交往,並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引起了一些社會問題和相關討論。
2007年3月15日,第十屆政協會議上,以葉廷芳為首的29名政協委員聯名提案,要求儘快停止執行一胎化,恢復「一個不少,兩個正好」政策。葉廷芳說:「獨生子女缺乏兄弟姊妹,其自然成長的天性受到壓抑,必然導致人性的變異。」

未來

由於目前過低的生育率,有些學者預言中國人口可能會劇烈減少,甚至有300年後人口將只剩3000萬之說。由此有些專家主張放開生育政策,並且開始鼓勵生育。但是目前官方並沒有鬆動的說法,在可以預見的10年之內,計劃生育應該還會被繼續執行。

不過計劃生育的具體內容,即是否一對夫妻只能生育一個孩子,卻已經逐漸發生改變。截止2007年,據中國人口計生委新聞發言人于學軍稱,中國各省市的實際規定已經放寬。除河南省外,各地都規定: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可以生兩個孩子。農村人口與少數民族人口並沒有明顯減少,相反地農村人無視法律,強行超生三四個子女的情況仍然嚴重,未來人口是否能夠實質性的減少仍是一個問題。


/Wikipedia/

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生育率相關資料蒐集 / 謝易霆


調整綜合所得稅制度作為鼓勵生育政策之研究

黃智聰、何怡澄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調整綜合所得稅制度對於鼓勵生育的影響。本文首先說明臺灣地區生育率的變化趨勢,指出生育率下跌所帶來的人口老化問題。其次介紹各國的生育政策,包括提供經濟支持、子女照護的協助等。瞭解世界主要國家為提高生育率所推行之各項政策,並研析各國所採所得稅減稅措施之作法及其成效。接著,分析臺灣目前鼓勵生育與撫育幼兒的相關政策,並且從臺灣綜所稅之稅源結構,探討如何調整綜所稅以達政府鼓勵生育之宣示政策,提出可行之建議方案。最後,利用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之民國95年納稅義務人所得資料來進行分析,並且假設在現有生育行為不變的情況下,模擬分析若在政府調整綜所稅以鼓勵生育之相關方案下,對政府稅收之影響變化。希望能藉由資料的分析來估算,當政策實施所產生稅式支出對於財政的影響程度為何,以作為政府政策參考依據。本研究發現,減稅鼓勵生育之政策會帶來一定金額的稅收損失,也發現不在綜合所得稅申報系統當中的國民,將無法享受所得稅制度當中對生育的優惠項目。此項缺口,應可由福利制度、托育政策、教育政策、產假、陪產假及親職假與相關津貼、兒童津貼與家庭津貼、幼兒教育及照顧等支出面之鼓勵生育項目加以補足。最後,建議未來政府可以朝向以社福政策來提高大眾生育意願,這些措施大致分為三類:(1)減輕女性在工作與家務間的衝突,如彈性工時、產假與育嬰假等,用以增加家庭負擔子女養育的功能;(2)針對育有子女的家庭提供工具性協助教育功能,如托兒與育兒政策;(3)提供經濟支持減輕生育負擔,如生產給付、幼兒津貼與稅式優惠。

PDF:按此下載
















----------------------------------------------------


生育率

文 / Rh

這幾天內政部的95年統計資料出爐了,新聞也因此又在炒作生育率下降的問題。而政論家和政客則會在媒體上借題發揮,指責政府施政措施太差導致人民不想生小孩。在台灣政經穩定,沒有明顯的開放移民政策影響下,出生率的高低就直接影響著未來幾十年人口的增減,甚至只要套上死亡率和人口數,我們可以粗略算出未來幾十年的人口數量。如果再套用生產力的公式,甚至可以計算出經濟成長的變化。由此可見,生育率的變化是對一個國家有很明顯的長期影響。但是,我們往往會被媒體的報導假像欺騙,誤導了觀察的重心。在這邊我想解釋一些生育率的基本資料並給予解釋。

第一個要先了解的是,什麼是生育率?在新聞媒體上我們看到的生育率指的是一般生育率。這是指在當年度中每千名育齡婦女的出生小孩數量。而台灣是把育齡婦女定在15-49歲的女生。由此,一般生育率就可以算出來:
一般生育率=一年內活產數/年中育齡婦女人數*1000

得到了每年的一般生育率,我們就可以畫出下面的生育率變化圖:



這是一張由民國40年到民國95年的一般生育率變化。這張圖表有一個製作不好的地方,就是在民國70年之前和70年之後的刻度變化,70年之前是5年一格而之後是一年一格,我用Keynote畫不出理想的變化,還請原諒。不過由這張圖表就可以得出一張很簡單的結論,就是生育率一直在下降。

不過有一個違背一般人認知的地方,就是許多人以為家庭計畫(1968年)實施之後生育率才開始下降。但是看這張圖表就知道事實並不然,早在偉大的先總統空一格蔣公喊著要增產報國反攻中國大陸的時候,台灣的生育率就已經在開始下降。版友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父母親和祖父母時候的兄弟姐妹數量,就會發現出生率的下降是很早之前就發生的事。

針對這個現象,有學者提出一個很簡單的假說:出生率高的原因是因為要彌補死亡率過高,這樣才能維持人口數的平衡或增加。因此當死亡率很高時,夫妻就會拼命生小孩來維持一定數量的出生率。但是當死亡率下降時,要過一個世代的時間才會有出生率下降的現象。放到台灣來解釋的話,就是日治時代實行的衛生政策,在我們的祖父母輩慢慢降低死亡率,因此到了我們的父母親出生時(約略是戰後十年),我們的祖父母就會覺得不需要生那麼多小孩也可以有一定數量的小孩活下來,因此就會生比較少的小孩,而到了我們這一輩要出生時就又生得更少。


這個假說可以找到一個驗證的地方,就是原住民和漢人的出生率。原住民的死亡率遠比漢人要來的高,而出生率也是相對較高。這似乎可以解釋出生率下降的部份成因,但是它卻不能回答為什麼這十多年來死亡率已經沒多大改變但是出生率卻仍下降的現象。這時,便需要其他的統計資料來分析。


在討論過一般生育率後,接下來就要做更進一步的分析。人口學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就是人口的組成會影響到許多統計數字的改變,舉例來說,一個80%都是老人的族群和一個80%都是年青人的族群,他們的死亡率一定不一樣。因此,在看完一般生育率的變化後,接下來要討論的就是,哪些婦女生的比較多呢?


最容易取得的基本資料,就是年齡。因此,以年齡別做的生育率分析,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資料。下圖是從民國40年到95年的年齡別生育率:

由這張圖表可以看到一個很簡單的事實,就是不管哪個年齡層的生育率在這50年的時間都在下降中。而生育率最高的年齡,一直都維持在25-29歲這個年齡層。而生育率也主要是在20-34歲這15年的時間。

不過,如果再細看一下這張圖表,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30-34歲這個年齡層,在民國80-95年這15年間,不但沒有減少,反而些微的增加,在95年時甚至和25-29歲這個年齡層的生育率差不多。這種現象有一個解釋的理由,就是大學增設的政策造成的影響。因為增設大學政策,造成許多在18-20歲間畢業的高中專科生原本畢業後就可以投入職場反而變成繼續升學,而多2-4年的就學時間就必須多花更多的錢去就讀,並且在畢業後得還清貸款或是存錢結婚,這些都會使結婚和生育年齡往後延,而造成25-29歲生育率下跌,而30-34歲生育率不變甚至些許上升的現象。

要輔助這樣的論點,還有另一項資料,就是按學歷別的生育率,這可以由下圖所知:

這張圖表也顯示,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率會越低。會有這現象,可以從生理和社會階級層面來看。醫學上生育的最佳年齡是到35歲為止,大於35歲不僅懷孕的機率會降低,生出畸型兒等的比例也會爆增。而大學畢業比起高中職慢了4年,也比專科慢2年,且一般大學生也不會在畢業後馬上結婚生子,這些生理的限制都導致了大學畢業生的生育時間被限至在25-34歲之間。另一方面,能念到大學,家庭背景通常不錯(ps1),畢業後也會從事中產階級或資產階級的工作,而這兩個階級對於下一代的教育很注重,會集中較多的資源養較少的小孩。這些原因都可以解釋近年來生育率下降的原因。而且,如果上述的解釋方式是合理的話,也可以預測未來10年生育率可能會有些許反彈,這是因為進入大學的人數已經到達一個上限,不會再有更多婦女因為進入大學而減少生育率,同時10年前因擴增大學政策入學的婦女也已進入職場後結婚生子,而造成生育率反彈。這時可以預測未來10年年齡別生育率在30-34歲增加而25-29則維持不變或是下降,但是教育程度的生育率則維持不變。


----------------------------------------------------

生育率下降有什麼問題?!

駱明慶 - 台大經濟系助理教授

這幾個禮拜以來,由於內政部公佈今年一至九月的生育數只有十八萬人,以及學者提出的「單身稅」或「不生育稅」,引起媒體和學界的關注與討論,其中有幾個問題值得進一步釐清。

首先,今年的生育率有沒有特別低?或者低多少?我國去年的生育數是26萬人,今年全年預估大約會有24萬,減少2萬人,減幅當然是不算小。但是,這減少的2萬人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由於兩年來景氣惡劣,未來的不確定感增加所致。生育數減少是長期的趨勢,但是未來並不會以與今年相同的減幅下降。

其次,再往前看,1997至1998年間,生育數由32.6萬驟減至27.1萬,減幅更大。這是否與1996-97年間,兩岸關係的緊張有關,是個有趣的問題。之後,2000年的千禧龍年,生育數又增加至30.5萬。所以,我們可以說,每年生育數應在26-27萬之間,但會隨景氣波動作調整,特別是類似這兩年的嚴重衰退,但是生育率不會「無量下跌」,那些因景氣不好而延緩出現的生命,以後還是會出生。

再者,當大家開始思考為什麼許多人不生小孩的時候,最常被提到的理由,是便宜或者免費托育機構的不存在,認為政府應該負起責任,普設公立的托兒所與幼稚園。這個猜測是個實證問題,值得深入研究。不過,如果依婦女教育程度來觀察生育率的變化,真正最可能沒錢托兒的低收入(教育程度)家庭,反而是生育率下降最少的。最負擔的起託兒費用的頂克族,生育率的下降反而最多。這不是與前述猜測有點矛盾嗎?高教育程度者的少子化,其實主要還是因為婦女機會成本的提高(包括所得的提高和職業生涯的追求),造成晚婚甚至不婚以及理想生育數的下降。

然而,生育率下降和老年生活不保的關係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推論呢?其實,這是以西方福利國家的角度看問題,福利國家中政府介入家庭的代間資源移轉,以年輕人的稅收來撫養老年人,因此都會去計算所謂的扶養比,即以每個老人可被幾個年輕人撫養來計算。如果老人的扶養是在家庭內,依靠老人自己的儲蓄和自己子女的幫助,計算撫養比的下降,意義就沒有那麼重大。當老年生活和自己的子女數有關時,人們的生育行為就會加入「養兒防老」的考量,老人年金的引入,其實正好排除了這層誘因,反正是別人的小孩要繳稅來養我,為什麼要自己生呢?由這個角度看,我們還要引入國民年金的制度嗎?

當然,現在的父母應當早已明瞭,子女除了帶來成長過程的喜悅和薪傳下一代的目的之外,鐵定是個賠錢貨,完全依靠子女供養的可能性不大,必須為自己的老年生活未雨綢繆,不生小孩者更要為退休後的生活努力儲蓄了。總之,生育數下降是個長期趨勢,但是也不會直線減少,到了某個低點,父母們會開始了解,稀少的下一代正好可以享用較多的社會資源。只要不要效法各國引入大規模的國民年金制度,少子化之後的財政問題也不必然那麼嚴重。所有零星的生育補貼,對促進生育都起不了大作用。如果真要增加年輕人口,不如認真思考較開放的移民政策吧!

事實上,生育率降低對海島國家的台灣而言,影響很大。台灣沒有豐沛的天然資源,主要競爭力來自優勢人力資源,而這也是當年帶動台灣經濟起飛的重要力量。然而,這些年來的情況已經大大改變。
相較過去,近十年來的生育率就像溜滑梯般往下降。原因之一是因為結婚的人變少,而低結婚率與高離婚率對提昇生育率更是大大不利。另一個原因則是現代人都對未來想太多,但又不夠樂觀。往往還沒生育,就先思考以後要怎麼養、如何教、會不會養不起..一旦評估未來環境可能不如期待中美好,就寧願不生孩子。  

根據報紙調查,八成四民眾認為未來最令人擔憂的現象就是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六成三民眾則認為是教育文化條件不佳。雜誌調查亦發現,六成五民眾擔心未來三年的生活品質比現在差;四成九民眾擔心下一代收入不如自己。在我看來,這是個不得了的數字,幾乎等於有二分之一的人,對下一代的未來抱持悲觀想法。


----------------------------------------------------

總生育率下降的表象與實
2004/7/3

駱明慶 - 台大經濟系副教授

長期來看,台灣婦女的生育率,確實是持續下降中。20年前,我國新生兒的數目為38萬3千人,其後新生兒數目持續下降,2003年的出生數降至22萬7千人。另一個最近常被用來描述生育狀況並做跨國比較,但是沒有被完整瞭解的指標是「總生育率」。20年前,我國的總生育率為2.2人,10年前降至1.8人,2003年更降到1.2人,大約是全世界倒數第四。不少評論便以為我國婦女一生只生1.2人,並以此議論「少子化」對「人口老化」的影響,甚至認為未來可能會因勞動力不足而阻礙經濟成長。

但是,「總生育率」所衡量的是什麼?總生育率1.2真的表示婦女終其一生平均只會生1.2個小孩嗎?「總生育率」指是衡量生育狀況指標之一,它假設某一年度所有15-49歲育齡婦女的生育情況,可以代表所有婦女的生育史,並以此計算一生的預期生育數。但是,所代表的是誰或是哪一個世代的婦女,其實並不清楚的。

由婦女完整生育歷史的角度來看,即使一生的總生育數不變,如果婦女由於晚婚而將生育時間延後,現在衡量到的「總生育率」就會下降,而這正是近年來我國總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1993年25-29歲女性有偶的比例62.3%,2003年已經降為41.4%,減少了20.9%。婦女有偶比例的快速下降,則是10幾年來我國大學教育機會擴張的結果。1993年25-29歲的婦女,教育程度為大學以上的比例為10.8%,10年之後,同年齡婦女大學以上教育程度的比例已經大幅增加至23.8%。

因此,總生育率並無法真正描述婦女的生育情況。不過,我們仍然可以由歷年各年齡組的生育率,來追溯不同世代婦女完整的生育數。舉例來說,雖然各世代婦女的總生育數逐漸減少,到了1963-67年出生的世代,其40歲以前的生育總數仍然還有2人。即使是受到教育機會擴張影響,就學機會大增的1968-72年出生,生育歷史尚未完成的婦女,其35歲以前的平均生育數也還有1.6人,也比以2003年總生育率1.2人所描繪的生育數高出許多。

至於其他更年輕的世代,主計處「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的資料也顯示,各世代婦女心目中的「理想子女數」雖然逐漸減少,但是即使到了1973-77的出生世代,其理想子女數仍有2人,而1978-82的出生世代,理想子女數有還有1.9人。換言之,對年輕世代的婦女而言,雖然他們因就學就業機會的增加導致晚婚,而晚婚現象也確實造成總生育率的極端下降,他們的理想子女數仍然有2個左右。

總的來說,由年輕世代女性教育程度的持續提高,以及高教育程度女性有偶比例下降的趨勢看來,未來幾年我國20-29歲婦女的有偶比例應該還會持續下降。這部分的變化會導致總生育率還會繼續往下探底。但是,當晚婚的世代逐漸步入30-39歲的階段,並進入婚姻生活時,她們20幾歲時所延緩的生育數,應該會在未來的生育統計中顯現出來,到時候總生育率就會停止下降,甚至增加。


----------------------------------------------------

生幾個孩子?

葉高華 - 地圖會說話

猶記得 1980 年代末期,當我還在唸小學的時候,經常可以聽到節育的宣導。像是,「一個孩子不嫌少,兩個孩子恰恰好」,至今我還能琅琅上口呢。曾幾何時,現在政府憂心的不再是「人口爆炸」,反而是「亡國滅種」了。

總生育率 (Total Fertility) 是衡量生育行為的重要指標,其定義為育齡婦女各年齡層生育率之加總。在假設婦女生育步調恆定的情況下,總生育率可詮釋為:平均一個婦女終其一生將生育多少子女。此種詮釋擁有迷人的直觀特性,因而獲得廣泛的採用。問題是,婦女的生育年齡不斷延遲,這樣的詮釋將低估實際生育數。事實上,生育數減少、延遲生育,皆會使生育率下降。前者稱為總量效應 (quantum effect),後者稱為步調效應 (tempo effect)。2005 年臺灣剩下 9 個山地鄉的總生育率高於 2.0,這不見得能預期只有這 9 個山地鄉的女性,平均將會生兩個孩子以上。




都市化、工業化、女性教育程度、嬰幼兒死亡率,是傳統人口研究最常用來解釋生育率差異的概念。而過去在臺灣的實證研究,也發現族群對生育率有顯著影響。近年來,女性就業的情況愈來愈普遍,以及新進的外籍新娘開始生兒育女,都成為可能影響生育率的人口社經因素。不過,經常看這個部落格的人大概也猜得出來,我更關心的議題是什麼。老狗變不出新把戲,我強調的是「模仿」對生育行為的影響。當人們決定生幾個孩子、何時生孩子時,不會只考慮自己的社經條件而已。他們還會去參考周遭有類似情況的人們,看看別人生了幾個孩子、何時生孩子。因此,一旦某群人開始減少生育或延遲生育,與這群人接觸的人們便會得到減少生育或延遲生育的訊息,仿而效之。後者一旦跟進,又會回饋訊息給前者,強化前者減少生育或延遲生育的決定。不斷回饋的結果,使得生育率的變化往往超乎人口社經因素的預期。由於人群接觸機會總是與地理空間的鄰近性有關,因此一個地區的生育率,可影響其鄰近地區的生育率,形成擴散。

例如 2001 年某鄉鎮的總生育率,一方面受 2000 年人口社經因素的影響 (為什麼是前一年?生育總得懷胎十月嘛!);另一方面,也受其鄰近鄉鎮過去總生育率的影響。所謂「過去」,我們姑且定義為過去五年。寫成迴歸式,就成為下面的樣子:
2001年某地總生育率 = α + β*2000年某地人口社經因素 + ρ*1996~2000年鄰近地區平均總生育率 + ε

如同預期,非農工作人口比例愈高的鄉鎮 (反映「都市化」與「工業化」的程度),總生育率愈低;女性受高等教育比例愈高的鄉鎮,總生育率愈低;相較於鶴佬人,客家人、原住民愈多的鄉鎮生育率愈高,外省人愈多的鄉鎮生育率愈低;越南籍、印尼籍佔女性配偶比例愈高的鄉鎮,生育率愈高。

出乎意料的是,嬰兒死亡率與總生育率的關係不顯著,這與二十年前的研究不同。可能的原因是,當前嬰兒死亡率已降至極低的水準,對生育行為的影響程度有限。此外,女性就業比例與總生育率的關係,也不明顯。

迴歸式中的 ρ 為 0.2,並達到統計顯著水準。這意味著,若鄰近鄉鎮過去五年的平均總生育率降低 1,則觀察鄉鎮的總生育率額外降低 0.2。假設婦女的生育步調從此之後恆定不變 (當然是不可能的),那麼就可以詮釋為:若鄰近鄉鎮的人平均少生 1 個孩子,則觀察鄉鎮的人就會額外少生 0.2 個孩子。


----------------------------------------------------


從總生育率趨勢看人口結構變化 - 新聞稿 98年2月24日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

一、97年總生育率再創新低

97年台灣總生育率(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經換算估計為1.07人,較96年1.10人略低。97年1至12月嬰兒出生數為198,733人,年粗出生率(全年出生嬰兒數占總人口千分比)為8.64‰,較上年8.93‰ 減少0.29個千分點;死亡數為143,624人,年粗死亡率為6.25‰,較上年6.16‰增加0.09個千分點。全年人口自然增加數為55,109人,年人口自然增加率為2.39‰,較上年2.76‰ 減少0.37個千分點,在出生率低、死亡率高情況下,人口自然增加率又創歷年新低。
少子化不僅關係著經濟及社會保障問題,也攸關維持國家及社會的基礎人口,依經建會對未來人口中推計資料,台灣人口總成長率將由98年3.6 ‰,逐年下降至115年的0.1 ‰以後將轉為負成長,總人口數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仍將持續增長,估計總人口數將由98年23.1百萬人,增至115年至23.9百萬人高峰後開始減少,人口很可能將由自然增加轉為自然減少,而逐漸邁入人口減少的時代。未來少子化現象如繼續下降,則人口開始負成長時間會更早,高齡化現象將更嚴峻,對未來我國人口結構的影響也將更趨嚴重。


二、長期維持穩定生育水準可使人口結構趨於理想

有關少子化的社會趨勢,最客觀的衡量指標為婦女總生育率(指15-49歲生育期間各年齡組別婦女生育率的總計,即平均每位婦女一生中所生育之子女數),由圖一觀察,台灣自73年起,平均每位婦女生育數即少於2.1人。以25年為一個世代,98年已出現未來人口將會衰退的警訊,自此每一世代出生人數比上一世代少。如果近年低生育的情況持續下去,未來將更加速人口金字塔一代比一代往內縮的現象。要長期使人口數量及比例維持相對的穩定狀態,總生育率必須長期維持穩定,才能使國家長期穩定於理想人口結構,也就是人口學上的世代更替生育水準(如圖二之穩定生育之理想人口結構)。


三、人口金字塔圖形的「山」與「谷」變化之意涵

由圖二98年人口金字塔變化的彎曲圖形,即可說明過去生育數迅速變化的情況。由過去出生數短期增加及減少年份,造成年齡層人口分布及性別結構的「山」與「谷」觀之,戰後第一次嬰兒潮世代,造成目前58歲左右人口第一次膨漲彎曲的圖形,65年龍年前後出生的第二次嬰兒潮世代,又造成目前33歲左右人口第二次膨漲彎曲圖形。98年人口金字塔中15-64歲工作單一年齡,以33歲41.5萬人最多(65年龍年出生),64歲最少(34年嬰兒潮前出生)。觀察目前45歲至64歲的中高齡人口將逐年陸續邁入65歲的人口數,在未來20年內,將逐歲由13.3萬人增至38.3萬人。未來在我國人口結構趨於高齡化的同時,台灣近年出生數急遽下降的「谷」,將帶來日後人口高齡化的「山」快速攀升。
以目前的人口金字塔「中間大、兩頭小」青壯人口較多的燈籠型態,勞動力人口結構仍屬供給充足,社會負擔也相對較輕。為因應未來少子化所帶來勞動力不足與勞動力高齡化的現象,應持續關注婦女實際需求,解決女性照顧家庭與工作的兩難問題、提供兼顧育兒與就業的友善環境、分擔父母養兒育女的經濟成本及照顧責任等鼓勵生育的對策,讓願意生育子女的民眾能安心生育及就業;亦應投注大量資源在人力素質的提高等對策,以質的提升來彌補量的減少,來解決勞動力市場及世代間負擔的衝擊問題。

----------------------------------------------------
















生育率相關資訊/陳建成

目前國內及國外刺激生育率之措施

鼓勵生育,台灣還要再加油

文/陳姵樺


即將推行的人口政策白皮書
根據歐美的研究報告指出,透過公共政策的支持,來維持一定的生育率是可以期待的,就以北歐來說,雖然其婦女參與勞動的比例高,但其生育率並未因此而下降,其關鍵就是公共政策積極介入,以滿足育兒者對工作與家庭的需求。

因應少子化,許多縣市例如新竹縣市、台南縣市、苗栗縣、金門縣等早已實施婦女生育津貼的補助,雖然這項補助措施多位學者專家皆指出,對於生育率提升的實質幫助並不大,但在政府尚未提出整套的鼓勵生育措施之前,對一些家中經濟有困難的家庭,還是多少有一些幫忙。
金門縣更在今年一月對外發佈新一波的鼓勵生育措施,縣政府表示,從今年二月起,設籍在金門縣,全職在家照顧三歲以下子女的媽媽,每月將有三千元以上的津貼 可領。除了金門縣積極的推動新的鼓勵生育措施來提升生育率之外,有的民間企業也開始感受到少子化可能帶來的產業衝擊,從自身企業開始獎勵生育,例如專做兒童生意的麗嬰房,就設計了一個獎勵生育計畫,該公司的員工生第三胎以後,每個小孩獎勵14萬元,分6年發放

世界各國早在二十多年前,就針對少子化提出一連串的政策,來讓婦女容易生也容易養,例如減輕所得稅負擔、新增幼稚園、支援保母系統、鼓勵優質移民等,而台 灣經過多年研議,所規劃的人口政策白皮書則預訂在今年開始推行。經建會表示,「以質代量」是即將推行的人口政策白皮書政策綱領的目的,白皮書中規劃的項目 包括:鼓勵負責任的生育、維繫育齡婦女職場工作權、創造有利的扥育環境、教育資源重新分配等。根據這些項目由相關單位負責推行,希望藉由這套新的人口政 策,能提高台灣的生育率以及人口品質。

值得學習的他山之石
台灣的人口政策已大致定案,但政策要成功,有效的執行力是重要關鍵,目前已有多個國家在鼓勵生育的政策上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即將施行的台灣政府與民間做參考:

新加坡
據新加坡政府的調查,該國3539歲的婦女有將近四成只有一個小孩或是沒有小孩,為此政府提出一套政策因應。在產假方面,強制性的產假有八週,產假期間 員工領全薪,非強制產假則有16週,假期長短由雇主與勞方協議,員工在非強制產假期間領半薪,工資成本由政府負擔。此外,每個小孩的育兒津貼折合台幣約每 7500元,兩個小孩以上的家庭,給予高免稅額及特別扣除額,生到第三個小孩,還可分配到國宅另外還有「嬰兒紅利」計畫,政府會在一對夫婦生第二個或第三個小孩時,將錢存入夫婦的戶頭,供應其支付托兒所或幼稚園的費用。
除了產假與津貼的發放外,國政府也積極設置嬰兒託管服務,目前約有二十多家嬰兒託管中心,可照料三百個嬰兒,星國政府更計畫在未來五年,將嬰兒託管中心增加至三千個

日本
日本有「育兒減稅」方案,而職業婦女在家照顧幼兒,則有「留職有薪」方案,婦女可領工作時40%的薪水在家專心育兒。另外,日本政府也鼓勵幼稚園延長托兒時間,減輕雙薪家庭的育兒壓力

法國
在歐洲,法國的生育率僅次於愛爾蘭,生育率持續升高,預計至2050年,法國的人口數將從現在的六千萬增加至七千多萬,該國豐厚的鼓勵生育政策,讓大家生孩子的意願大大提升。
法國的有薪產假長達四個月,而且不管是自己生或是領養小孩一樣都有津貼的補助,每生一個或領養一個小孩,可馬上領三萬元的獎勵生育津貼;小孩三歲前,每個月可再領六千元台幣的津貼,如果媽媽決定專職在家帶小孩,每個月補助的金額再提高至萬元以上,而且婦女可留職休假三年專職帶小孩此外,每多生一個小孩, 繳的稅就更少,而且搭乘交通工具也有優待,像是三個小孩可享票價七折,四個小孩可享六折,七個小孩可享三折

取自Yam女人hercare

國內外刺激生育率之相關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