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

中風急救三步驟

 點圖可看全圖 

Introduction

  由於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導致好發於中老年齡層的疾病-中風也漸漸的台灣蔓延開來。依據WHO的資料顯示,中風自1990年以來是已開發國家繼冠狀動脈心臟病、癌症之後的第三大死因,在台灣的排名更高居第二位。此外,中風所造成的死亡及失能容易讓中風病人及家屬有很大的經濟負擔,並對整個社會造成極大的衝擊。中風對社會影響甚巨,但中風並非是一不可防治的疾病。從以上可知中風若能及早預防並於病發時做適當的評估、急救與處置,中風將可有效的減輕其致死率及傷害。

  然而,台灣缺乏對於中風急救措施的正確認識,甚至在坊間還流傳許多急救方式或民間偏方等,讓民眾無所適從。舉例來說,當家屬中風時,有一說是在十指前端各扎一針,讓血流出便能減緩中風的症狀,然而以科學的角度而言,此法僅適用於部份病患,其餘病患甚至可能因為針扎的痛楚而讓症狀加劇。而以上都顯示,當民眾的急救常識不足時,不僅無法減輕傷害,更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因此,在台灣傳遞正確的中風急救常識實為當務之急,若能在黃金三小時內即時送院,患者將有很高的機會可以康復。

What’s the Content?

  急救知識針對不同的情況與對象也有不同的呈現方式,例如在正確的前提下,以專業護理人員為對象的CPR教學便需呈現最細微與面面俱到的內容,而以大眾為對象的哈姆立克法則需呈現出最容易瞭解的急救步驟。由於本篇研究主要希望將中風急救的常識與步驟推廣給一般大眾,因此呈現方式將聚焦於正確且能於短時間內容易瞭解的步驟。

The Key Points of Content

  在「腦中風病人的存活復原之鏈(stroke chain of survival and recovery)」中所提及的五大步驟:1.及早辨識出腦中風的病人;2.及時且正確的啟動派遣系統;3.緊急醫療服務(EMS)的正確反應和後送;4. 提前告知接收醫院的急診室啟動腦中風治療小組;5.整合完善且迅速的診斷和治療(張寓智等,2006)。

  由以上可知,遵循正確的評估處置原則即為病人存活復原的重點,因此製作的主要目標不僅以大眾為對象外,更希望在民眾疑似中風時,能提供旁人遵循的急救與處理步驟,且為了減少因翻頁而可能造成重要資訊遺漏,內容將以A4紙單面呈現,其中包括透過圖示與文字兩者的搭配,更正確且即時的傳遞急救資訊。

The Framework of the Visual Information

  傳遞內容主要分為三步驟:中風的評量方式中風的嚴禁行為電話旁的急救教學,並於各步驟中也有其內部需依循的動作內容。

1.中風的評量方式

  中風在發作前會出現稱爲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預警(TIAs)徵兆(中風是腦某一區域血流的永久性中止。),此類症狀的發作將導致腦內血流或通向腦的供血暫時中斷(Family Caregiver Alliance & National Stroke Association, 1999)。然而由於大部分中風患者是屬於腦血管栓塞,症狀發生較緩慢,且不一定昏迷,如頭暈、想吐及口齒不清等,時常難以判定是否中風,因此在一開始便先提供民眾如何在病患意識還清醒的狀態下辨別是否中風的三個簡易步驟。

  根據辛辛那提到院前腦中風評量表(Cincinnati Prehospital Stroke Scale, CPSS)可知三步驟為:

1. 手臂下垂(arm drift):要求病人雙手手掌向上平舉10 秒鐘,評估是否有單側無力或手臂下垂的情形。
2. 臉下垂(facial droop):請病患露齒微笑,評估臉部嘴唇是否對稱。
3. 說話請病人重複你說的句子(如:今天天氣晴時多雲偶陣雨),評估是否有口齒不清答非所問或無法表達的情形。

  病人若有其中一項異常,72%的可能性為腦中風。若三項皆為異常則有100%的可能性為腦中風。

2.中風的嚴禁行為

  錯誤的急救方式將可能造成中風病情更加嚴重,或是增加未來復健的困難度,因此需特別指出許多嚴禁執行的行為。經過各式文獻的統整與歸納後,主要將禁止行為整理為下列四項:

1.不可大力搖晃或移動中風病患
由於部份民眾會透過搖晃的方式來喚醒對方,然而這卻可能令病患腦部出血的情況更加惡化,而病患可能在中風時因碰撞造成骨折,若任意移動中風病患則可能會讓骨折情況加劇。

2.不可為病人墊過高的枕頭
為了讓病患可平躺,民眾常以枕頭墊高病患頭部,然而這則可能讓病患頸部彎曲,造成呼吸困難。

3.不可餵病人飲用任何液體(如:水、藥水等)
由於中風病患可能會有吞嚥困難,餵食任何液體將造成病患的負擔,可能會因為腦水腫或增加腦壓而使得病人神經受損情況加重(張寓智等,2006),更甚者還可能造成吸入性肺炎。

4.不可在病人頭部擦拭任何藥物
由於擦拭藥物時可能會移動到病患的頭部,容易加劇腦出血的狀況。

3.電話旁的急救教學

  由於民眾可能會在遇到緊急事故時,忙亂而不知所措,因而導致打電話時忘記該注意的要點或是漏報病患資訊,對此則設計電話旁的急救教學以作為民眾致電119叫救護車時,不僅能依循施行簡單急救,也能減少因緊張而造成的失誤或錯誤。

  以香港「預防中風小百科」中急救篇的內容為主,並增加其他文獻提出知急救要點,可將急救步驟分為:

1.可以輕拍肩膀、呼喚其名字等方式觀察病患清醒程度,因為若病患意識清楚則需以中風評估三步驟判斷是否中風,而若病患處於昏迷狀態則需確保其呼吸道暢通,以避免病患窒息或呼吸困難。

2.在確保呼吸通暢的部份,由於不可為病人墊過高的枕頭,但為了增加病患的舒適度,可略為墊高頭與肩,並需讓病患頭偏側使唾液流出,除掉假牙或口中物,以此防止病患舌頭倒後或嘔吐物堵塞咽喉。

3.寬解病患鈕扣、皮帶、衣領等,讓病患感到舒適。

4.為病患蓋薄被,以此保持溫暖。

5.在送醫急救的部份,由於民眾常因緊張而遺漏許多該注意的事項,在此則列出許多注意事項,包括:

(1)致電119時盡量清楚地按順序註明地(病患所處地點)、事(病患的狀況)、人(病患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時(發生的時間與持續多久)、物(其他需特別補充之事項),此為救護人員必須優先得到的資訊之順序,以利緊急救護執行能更順暢,並在對方也能複述患者所處位置後才能掛電話。

(2)攜帶病患的身份證、健保卡,以利到院後手續的順利執行。

(3)攜帶病患先前服用的藥物,以利醫生能更快掌握病患病史及狀況。

(4)關閉家中爐火等危險用具,以免無人在家而釀災。

The Interface of the Visual Information

  在介面設計的部份,傳遞給使用者的資訊主要有幾個目標:

  1.使用者不會混淆步驟之次序

為了不讓使用者混淆次序,將版面分為三部份,以不同明度的黑色區隔出每一部份,並於每個區塊的連接處以箭頭標示其順序,再透過數字以強化各個階段的次序。(見圖一、二)

圖一 不同明度及數字的呈現方式

圖二 區塊間的分隔箭頭

  2.使用者能清楚分辨各部份的重要性

在版面中以較大的字代表需先行閱讀且重要性較高的部份,並以亮紅色與黑色兩種不同顏色區別不同文字的重要性(見圖三、四、五)

圖三、四、五 不同字級大小的比較

3.使用者能透過圖示更加瞭解文字的涵義

引用管倖生在「指示性圖示之研究-以旅遊地圖為例」一文中對於RidingAshmore的理論,其中提到人類對於資訊的吸收與表達可分為文字-意象(Verbal-Image)兩種認知風格,文字型(Verbalisers)人習慣以文字的方式來接收、處理資訊,而圖像型人(Imagers)則以圖像方式為主。由於使用者分為文字型人與圖像型人,因而在版面中主要以文字及圖是的方式呈現資訊,以求兩者能相輔相成。並特別在圖示中使用綠色及紅色,兩者分別代表安全色與危險色,以此讓使用者能更快速的瞭解。(見圖六)

圖六 圖示與文字並呈的版面

Sketches

References

1.張寓智、劉祥仁、陳俊榮、胡漢華、葉炳強、邱德發(2006)。急性缺血性腦中風一般處理原則指引。台北市:台灣腦中風學會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2.劉潔明、東華三院社會服務科(2004)。預防中風小百科。香港:東華三院社會服務科。

3.管倖生(2000)。指示性圖示之研究-以旅遊地圖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6

4.Family Caregiver Alliance, National Stroke Association. (1999). Stroke. San Francisco, CA: Department of   Mental Health.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