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情感溝通的落差與障礙_M9910203 溫哲霆

【情感溝通的障礙】



雖然我們可以透過語言、肢體動作、臉部表情來了解人的情緒。但由於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人格特質皆不相同;因此對於情緒的感受與表達也不相同。大致上可以將情緒溝通的障礙(或說落差)分為兩種:其一為單純的感受的落差,也就是每個人對於單一事件的感受不同,情緒用詞使用方式也不同,例如成人與孩童獲得一顆糖果的喜悅便不同,不同人格特質的孩童獲得糖果後所使用的情緒用詞也會不同。

其二是受到外力或社會價值觀與禮教教育所產生的情感壓抑,所導致的情緒溝通障礙。舉例來說,傳統的男人被教育為要內斂,不該喜形於色。於是當這樣的人即使內心感受極大的喜悅、即便他嘗試表達喜悅時,也常常是詞不達意。另一個情形是,亞洲人常被教育成「太禮貌」,即便不悅,當被問起時依然會回答「還好」。這樣的情形不僅是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情緒溝通形成障礙,也往往使得對於自我的情緒認知產生混淆。

或許這樣的例子看起來在生活中無傷大雅,但這樣微弱的情緒溝通障礙卻常常成為人與人相處間爭執的遠因。

【解決方案】

事實上,所有的人都已在日常生活上尋找感受形容落差的解決方案,最顯而易見也是最容易忽略的便是我們在言語中使用副詞,「很」、「好」、「非常」…等。進階的還有許多人透過譬喻來形容自我的感受,「心情好得飛上天了」。或許這樣的方式的確縮小了理解情緒的落差,然而文字卻是抽象的,每個人的使用方式不同理解也不同。




另一個解決情感溝通的案例便是「表情符號」,這是為了新形態的溝通方式「CMC」所產生的。表情符號的產生除了為了解決新型態的溝通方式,也點出除了言語以外,人與人的溝通是需要更多線索的。




因此站在設計的角度,我認為可以發展出一套系統。尋找每個情緒的最小刺激值為基本單位,以便讓人能將自己的情緒感受以量化的方式呈現。例如我們可以假設將喜悅的感受以撿到一元的喜悅感受作為最小的刺激值,並稱為一個潘尼(penny)的喜悅,所以當兩個人面臨不同的事件,在表達喜悅時用同一種單位表達就能方便理解彼此的感受。然而這樣的測量單位必須透過大量的調查才能達到較客觀的結果。

但最終,這樣的量化其實仍然無法準確的測量人情感。人的情感是錯綜複雜的,即便是喜悅也不只是一種形式的喜悅。但透過這樣的設計活動,是希望能夠喚醒大眾將心比心的想法。讓在這凡事講求快速的時代重新反思,人與人的相處是必須透過時間,互相理解並將心比心,才能體會彼此的想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