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數的外籍人士與我國國民結為連理
http://blog.udn.com/wangkwo/378321
新住民
臺北縣新住民男女人數統計表
統計期間:2008/01/01∼2009/03/10
男 4003
女 51740
總計55743
Design the Visual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Communication, Experience, and its Effects
-- 王爾德童話「自私的巨人」
麗嬰房總經理王國城,平頭、白襯衫、牛仔褲,快速進入辦公室,領著客人參觀最新發展出來的嬰兒服布料,忙著開闢大陸和東南亞分店。 從二○○○年至去年,台灣新生嬰兒減少了近三○%,人口海嘯毫無預警而來,王國城決定逆勢抵抗。「總不能坐以待斃,我們要開闢第二、第三、第四戰場……,」他說,「我們只是第一波,未來所有內需產業都會受到影響。」
台北縣泰山鄉義學國中校長劉河南,去年自己從內政部人口統計,透過各種電腦程式,推估出國中會受到的影響。 「十年後,累積國中要減少五萬五千名學生,要減少六千位老師,」他匆匆從外面開會回來,打開電腦裡的檔案,「現在開始因應還來得及,處理得好,是良性循環。處理得不好,台灣就是惡性循環。」
沒有新生人口就沒有國力
近年來,台灣生育率每年屢創新低。從二○○○年平均每位婦女生育一.六八人,一路下降到去年的一.一八人,在世界敬陪末座。 有一個小孩的父母,五一%不願意生第二胎,「將來哥哥姊姊、叔叔伯伯的稱呼,都不見了,」一位文化界人士表示。
經建會以一路下降的趨勢做出推估,十年後,台灣人口將開始減少,四十年後,相當於一個半台北市人口消失無蹤。一百年後,東吳大學國貿系教授鍾俊文推估,台灣只剩八百萬人口,只有現在的三分之一,「有亡國滅種之虞,」鍾俊文在「人口結構轉變對所得,儲蓄與退休制度的影響探討」論文中提到。
台灣不但少子,更加速老化。四十五年後,二○五○年,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的四一%,走在台灣街頭,將近有一半是老人,幾乎每個工作人口(十五到六十四歲)就要撫養一個老人或小孩。到時政府赤字要他們填補,軍公教人員退休金由他們支出,還得上奉高堂,下養兒孫,「愈後面,付出的代價愈大,」空中大學教授李允傑說,「這是代際間不公平。」
台灣也會從生勇好拚的青少年,驟然進入早衰命運,會是寂靜蒼涼的台灣嗎?
「長期看,沒有新生人口,就沒有國力,」現任台北市社會局長的人口學家薛承泰說。
愛爾蘭劇作家王爾德,曾在一百二十年前,寫下「自私的巨人」童話,描述「沒有孩子的世界」景象:春天不再來,鳥兒不肯在花園裡唱歌,樹木忘了開花,只有霜、雪最高興,還邀請冰雹和北風在樹頂呼嘯,花園裡永遠是嚴冬一片,生機隨孩子而去。
美國和歐洲各國都比台灣早邁入少子化及老人化,也頻頻提出警告,找出對策。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說,已開發國家人口出生率的崩潰,在歷史上,史無前例。「人口結構改變」、「知識經濟興起」與「經濟全球化」並列未來五十年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趨勢。知名專欄作家布坎南在《西方之死》一書中表示,由於人口出生率過低,西方國家正緩慢步入死亡而不自知。《倫敦時報》更預警,歐洲人耽於享樂,太過個人主義,不願生小孩,將導致歐洲人變成「消失中的民族」。
各國也紛紛探討少子化對國家的影響。OECD研究顯示,一個國家邁入高齡化社會後(台灣已在一九九三年達到)的數十年間,實質GDP成長率將降低○.二五~○.七五%,和台灣一樣快速老化的韓國也預估,因為人口老化,二○○○~二○五○年之間,韓國平均GDP成長率將只有二.九%,遠低於目前五%的水準。
台灣至今還沒有官方預測,只有鍾俊文在論文「人口結構轉變對總體經濟的影響」中,模擬各項經濟成長要素加上勞動參與率模式,推估二十一年後,台灣平均GDP年成長率只有三.二七%,而到了二○五一年,平均GDP年成長率更只剩下一.五二%,似乎很難再恢復往日一○%的成長率了。
「人口海嘯」需要政府規劃人口政策,包括鼓勵生育、研擬人口減少因應對策等,但政府遲遲未做回應。人口政策變更,由內政部擬議,從前年開始研擬,歷經兩位閣揆後,又由內政部轉到經建會,跨部會首長會議難召開,經建會主委胡勝正表示,目前還得等年底的「人口政策綱領」修訂完成、並且經行政院同意後,再據以擬定人口政策白皮書,改革之路遙遠。
生育率下降,源於「不婚,不生」不但普遍,還蔚為時尚。五年來,幾乎每年都有十七萬對新人山盟海誓,二○○○年更高達十八萬對,是近年來的顛峰,然而去年卻降到只有十三萬對(雖然去年是孤鸞年,人們不願在去年結婚,但今年前九個月和去年相同,顯示這是趨勢),新生兒也從二○○○年的三○.五萬人,減少到去年的二一.六萬人,是近十年來最低點。
二十年前,台灣還是個「完全結婚」的社會,三十五歲以上的人幾乎全數走入婚姻。十年前,三十到三十四歲男性只有三一%未婚,去年已上升至四一%﹔十年前,三十到三十四歲女性有一六%未婚,如今是二七%,比例幾乎呈倍數成長。
很多政商名人或子女,都是不婚族或不生族。青輔會主委鄭麗君、政務委員林盛豐、傅立葉都是單身,蒙藏委員會主委許志雄和太太許兆英則是雙薪頂客族,沒有小孩。
嬰兒服飾大廠奇哥企業,董事長陶傳正的三個兒女分別三十三、三十二、二十七歲。連結婚打算都沒有,兩個兒子忙於接父親的班,女兒忙於翻譯宗教書籍,解讀生命,一起住在新生南路家裡。「晚上回來,每人各佔一方,互不相干,」陶傳正說,「有事,大家用手機聯絡叫喚一聲就可以。」
最近在網路票選第三名的牛肉麵大王,昆明街和武昌街交口的老董牛肉麵,就是由兩位單身姐弟負責經營,姊姊劉瑞琴三十九歲,負責白天班,弟弟劉正雄三十五歲,晚上六點接手。
很多夫婦結婚以後,寧願養隻狗,也不願養小孩。一位大企業的顧問有兩個二十幾歲的男孩,「一星期難得能和他們吃上一頓飯,兩隻狗卻每天忠實地陪伴我,打電話回家,都會叫著回答。」
根據最新出版的 《Cheers快樂工作人》統計,未來最熱門的行業之一是獸醫,需求遠超過供給。寵物市場大興,十月下旬起,狗主人還能提著狗上公車,麗嬰房總經理王國城太太開玩笑,「你們乾脆轉賣狗衣服、狗服飾,不必擔心市場萎縮。」
不婚,不生,這幾年特別嚴重。為什麼?歸納採訪所得,大部份人認為,政治社會亂象叢生,經濟前景不明,不敢貿然結婚生育。很多年輕上班族朝九晚九,甚至朝九晚十二,每個月只拿將近三萬元。台中一位婦產科名醫指出,自從中部九二一地震後,到現在經濟元氣未復,很多夫婦因為景氣不好,要求墮胎。「在九○年代沒有聽過,」這位婦產科名醫說。
長庚大學教授陳寬政表示,世代要完全替代,每名婦女要生二.一個小孩,但我國婦女平均只生一.一八個小孩。很多夫婦也只願生一個小孩。根據衛生署所做「國人對婚姻與生育態度研究」中調查,二十到三十九歲已婚民眾,已生育一個子女,不願再生的百分比高達五一%。不願再生的原因,經濟能力及養育成本兩項的百分比就高達六五%。
一位文化界人士表示,他的兒子在幼稚園階段,每月幾乎要兩萬元,好不容易到小學,放學後還要送安親班,花費也差不多。
很多財務管理公司統計,把子女教育成人,約需一千萬元。「等於花掉一棟房子,」一位醫療器材進口商估計,他的兩個女兒從小上私立學校,現在出國留學。
都會女性因為忙於工作,或不願屈就傳統婚姻,遲婚或不婚的比率,不斷升高。台灣三十至四十歲女性有三○%未婚,台北市就佔一半。
「工作可以預期,花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饋,」一位中小企業女性中階幹部說,「感情世界完全不同,不會照著這個邏輯運作。」
婚姻行業受到第一波侵襲
不管原因為何,台灣少子現象有如海嘯狂捲,很多行業隨著巨浪,一一遭巨創或吞噬。政府、企業、個人都要及早尋求因應之道。
婚姻行業第一波受侵襲。以每對五十萬元消費額來算,婚禮有關的行業一年就減少兩百億。原本台灣第一的婚紗業,營業額降低三成,中山北路的婚紗禮服店從五十家,淘汰到只剩三十家。連婚紗業也步上大者恆大,小者毀亡,「只有高品質才能生存,」林莉婚紗負責人林莉說。
第二波巨浪,對著嬰兒用品和幼稚園衝擊而來。嬰兒尿布、嬰兒奶粉滯銷,平均每年降低一成營業額,連孕婦擦的妊娠霜都滯銷。業者只有把眼光轉移到銀髮族市場,味全企業研發更年期婦女準備的奈米奶粉,提高鐵和鈣的吸收,並邀請歌手江蕙代言。
醫療教育 量萎縮,質下降
仁愛路新生南路附近,「台灣少子」寒流波及一家號稱投資六千萬的幼稚園,第一年只招了十六個學生,不得已只好關閉。「哀鴻遍野,」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只能用四個字形容。 少子海嘯更可能帶來醫療教育水準低落。 量萎縮,質也可能下降,導致惡性循環。
全國的婦產科診所已經從一千八百家,減少為一千二百家,足足關掉六百家。衛生署核准一年培育八十四名婦產科專科醫師,卻只來了不到一半,只有來者不拒。 嬰兒減少,往昔備受寵愛的小兒科醫生也供過於求,資深醫師和年輕醫師同時爭奪病人。一位教學醫院任職的資深小兒科醫師,不敢休長假,最多只能休一個星期,怕病人忘了他。
台中中國醫藥學院小兒外科醫師林國瑞說,小兒外科醫生尤其缺乏,全台灣十個指頭可以數出來,而且很多都是五十歲上下,「等我們這批退休後,要開刀的孩子只有好自為之。」
五十年後,學生只剩下一半
新生兒再往上數,就是國小、國中、高中,乃至大學都會受到生育減少的影響。
去年國小入學新生數首次開始減少,達三萬人,等於少一千多班,以後將逐年減少。唯一的例外,是明年小一新生將增加兩萬人,都是民國八十九年出生的龍子。
各級學校總在學人數也將急遽降低,根據經建會推估,未來十年,學齡人口(六歲至二十一歲)將減少八十六萬人。二十年後,將減少一百七十萬人,減少三分之一,五十年後,更可能只剩下現有學生人口的二分之一,到時候熙來壤往的校園、教室,都可能空蕩蕩,以每班三十人,一班兩個老師計,將減少近十二萬大中小學教師,空出五萬六千間教室。
很多學校已感受人口外移和少子化寒流交叉影響。統一副總經理鍾慶宗回到自己在基隆七堵的母校,驚訝地發現,往昔一班五十個學生,教室還不夠,現在一班只有十幾個學生。
自由化的後果開始顯現
一連串人口銳減,碰上一九九五年開始實施的「教育改革」,包括廣開中學、大學、研究所,乃至廣開師資培育班,都成為今日人口就職、就學問題最大來源。去年高中、高職已有六萬名缺額,「當時凡藉自由化之名的措施都是好的,沒有想到十年後,後果馬上顯現,」吳忠泰說。
最令家長擔心的是,目前師範大學及學院改為自費後,又加上教師前景不佳,錄取學生分數比很多私立大學還低。以前師範學校學生都是百中選一,現在卻不能挑到最精華的學生,長此以往,教師水準恐怕會日受影響,極可能造成惡性循環。小孩才三歲的吳忠泰擔心,「未來這一代小孩會受最大影響。」
企業還未警覺
人口海嘯,大部份企業還未察覺。「台灣少子」可能帶來的兇猛威力,「以兒童、青少年為主的產業,如麥當勞、統一超商,都會受到衝擊,」麗嬰房總經理王國城,以第一波受到衝擊的企業代表說。 長期來說,每家企業都會因為消費人口減少,受到衝擊。台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衡量半導體技術成熟,加上少子,未來台積電只能穩定成長,以前高成長、高獲利已不可得。
安泰人壽總經理陳丕耀更擔心,這波嬰兒潮(現年四十歲到六十歲的人)很快就退休,退休後不可能再儲蓄或投資,年輕人不但減少,所得稅負中,可支配所得降低,儲蓄率可能更低。影響股市,也影響可投資資金。
一些企業、個人、學校已經開始因應措施。如麥當勞最近加強對人口兩端的青少年和中老年人溝通,並推出適合他們的餐飲。例如麥香雞一客三十九元,加上十元可樂,很容易吸引高中生,他們放學後,和同學先去吃點點心再回家。
他們也開始重視中年人市場,很多父母年輕時會帶著子女吃麥當勞,但是小孩長大,步入空巢期,就來得少。麥當勞發現,不管哪個年齡階層,訴求年輕,就立於不敗之地。例如最近他們推出「姚明」的廣告,強調人皆有夢,只要努力,即可圓夢,「生理年齡有代溝,」麥當勞行銷部執行協理陳薇雅肯定地說,「心理年齡卻沒有代溝。」
統一超商青少年消費群佔三分之一。但是統一也針對各種年齡層,推出不同產品,滿足不同需求。例如便當,有給年輕人吃的真飽便當系列,有一大塊排骨和很多米飯。也推出份量小、手工製作的日本街町美味系列便當,希望吸引中老年人的認同。「但是你不能指明說,是給中老年人,大家都希望年輕,」統一超商公關經理王文欣說。
明基電通認為未來市場須雙元化,在開發中國家打年輕人市場,因為年輕人口充沛,在已開發國家也要打銀髮族。例如銀髮族的汽車儀表板字要大,手機顯示也要大,老年人喜歡泡澡,可在澡缸前面裝一個電視,都是顯示器市場。「有人在,就會有市場,」針對人口結構變化,董事長李焜耀眼裡閃著商機,不是危機。
少子化已帶來一些企業徵才困難,電子公司已開始從高中起就攬才,中信金控,每年都從美國延攬華裔子弟,就是要因應未來少子化。
個人預做準備
老董牛肉麵董事長劉正雄,三年前開始,痛下決心,請大陸籍女性來做服務生,昆明街老店服務生幾乎都是大陸人,在萬華的中央廚房切肉師傅也是大陸人,劉正雄還設計升遷制度,可從服務生晉升到店長,八個連鎖店的店長有兩個已經是大陸人,都是從基層服務生升上來。「做服務生,給他們三萬元一個月,拚命工作,不抱怨,真是好員工,」劉正雄說。
人口海嘯更對個人產生嚴重衝擊,未來經濟萎縮,個人更必須量入為出。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公司(前怡富資產管理)計算,一個三十歲年輕人,六十歲退休,現在開始每天存二百五十元,退休後每個月可以領到五萬元,可補貼生活。但是很多年輕人忙著買名牌,賒欠信用卡,以債養債,信用卡、現金卡未償餘額已達近八千億元,「現在大家是『理債』,不是『理財』,」摩根富林明副總經理石恬華說,「是不是都在預支未來。」
摩根富林明最近與誠品書店、金格唱片等,發起「反虛華--Be RICH:R(Reading閱讀)I(Investment投資)C(Career事業)H(Health健康)」,鼓勵各界投資自己精神層面,如閱讀、聽音樂、健身,以磨練職場競爭力,才是真正的競爭力。
因為中央政府對人口問題做得太慢,又太零星,地方政府和學校也開始「自力救濟」。台北市教育局看到教育大學入學分數低(因為公費取消),擔心未來優良師資不繼,特別在台北教育大學設立三十五名獎學金。台北縣政府教育局不管多少教師退休,每年只補一百名教師,讓現任老師能夠安心教書,「老師的焦慮會傳染到學生身上,」台北縣義學國中校長劉河南說。
位在泰安鄉的義學國中,校長劉河南和師生發展學校特色,注重學生倫理教育,有空更巡迴學區內小學,告訴老師義學國中特色,這兩年,義學國中已回流兩百多位學生,「學校也必須建立品牌,」劉河南興奮地接受挑戰,「家長會口耳相傳。」
人口問題,複雜萬端,政府必須層層配套,例如提升現有人口素質。人口學家薛承泰看到台灣還有五年黃金發展期。在戰後嬰兒潮(一九四六年--一九六四年)退休前,我國勞動人口仍然豐沛,養育老人和小孩比,正處於歷史新低,有遠見的政府應該看到這個趨勢,提升人口素質,鼓勵高附加價值產業。
「不要等這批嬰兒潮屆齡退休,經驗斷層,加上退休負擔,會造成國家重大危機,」他說。
政府需層層配套
中央政府也開始因應措施。費時兩年的人口政策綱領將在年底完成,教育部在五年內將現有修教育學程學生數減半,輔導學校將閒置教室開辦成人教育班,考慮將現有班級人數從三十五人降至三十人。「做得好,老師更能注意學生的需求,就是良性循環,」一位校長指出。
為了減輕國家財政負擔,銓敘部最近修改法令,調整軍公教人員一八%優惠存款額度,使得所得代替率(優惠存款利息所得加上退休金)不超過在職的九○%。
針對外籍配偶和子女語文、生活輔導,內政部撥款三十億元輔導,開班授課,民間社會福利機構也大舉襄助,「但政府帶頭,我們做起來就有勁,」台南縣東山國小校長張瑞財正籌劃十一月底舉行的「多元文化日」。
世界各國早在二十年前就開始因應「少子海嘯」,例如新增幼稚園、減輕所得稅負擔、鼓勵優質移民、支援保母系統,使婦女容易生,也容易養。
台灣少子化、老人化來得更急,更快,更需要政府面對,甚至要危機處理。
「人口問題動搖國本,」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說,「大家必須要以『國安層次』看待。」
轉載334期《天下》雜誌內容
針對這個現象,有學者提出一個很簡單的假說:出生率高的原因是因為要彌補死亡率過高,這樣才能維持人口數的平衡或增加。因此當死亡率很高時,夫妻就會拼命生小孩來維持一定數量的出生率。但是當死亡率下降時,要過一個世代的時間才會有出生率下降的現象。放到台灣來解釋的話,就是日治時代實行的衛生政策,在我們的祖父母輩慢慢降低死亡率,因此到了我們的父母親出生時(約略是戰後十年),我們的祖父母就會覺得不需要生那麼多小孩也可以有一定數量的小孩活下來,因此就會生比較少的小孩,而到了我們這一輩要出生時就又生得更少。
這個假說可以找到一個驗證的地方,就是原住民和漢人的出生率。原住民的死亡率遠比漢人要來的高,而出生率也是相對較高。這似乎可以解釋出生率下降的部份成因,但是它卻不能回答為什麼這十多年來死亡率已經沒多大改變但是出生率卻仍下降的現象。這時,便需要其他的統計資料來分析。
在討論過一般生育率後,接下來就要做更進一步的分析。人口學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就是人口的組成會影響到許多統計數字的改變,舉例來說,一個80%都是老人的族群和一個80%都是年青人的族群,他們的死亡率一定不一樣。因此,在看完一般生育率的變化後,接下來要討論的就是,哪些婦女生的比較多呢?
最容易取得的基本資料,就是年齡。因此,以年齡別做的生育率分析,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資料。下圖是從民國40年到95年的年齡別生育率:
由這張圖表可以看到一個很簡單的事實,就是不管哪個年齡層的生育率在這50年的時間都在下降中。而生育率最高的年齡,一直都維持在25-29歲這個年齡層。而生育率也主要是在20-34歲這15年的時間。要輔助這樣的論點,還有另一項資料,就是按學歷別的生育率,這可以由下圖所知:
----------------------------------------------------
從總生育率趨勢看人口結構變化 - 新聞稿 98年2月24日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
一、97年總生育率再創新低
97年台灣總生育率(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經換算估計為1.07人,較96年1.10人略低。97年1至12月嬰兒出生數為198,733人,年粗出生率(全年出生嬰兒數占總人口千分比)為8.64‰,較上年8.93‰ 減少0.29個千分點;死亡數為143,624人,年粗死亡率為6.25‰,較上年6.16‰增加0.09個千分點。全年人口自然增加數為55,109人,年人口自然增加率為2.39‰,較上年2.76‰ 減少0.37個千分點,在出生率低、死亡率高情況下,人口自然增加率又創歷年新低。
少子化不僅關係著經濟及社會保障問題,也攸關維持國家及社會的基礎人口,依經建會對未來人口中推計資料,台灣人口總成長率將由98年3.6 ‰,逐年下降至115年的0.1 ‰以後將轉為負成長,總人口數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仍將持續增長,估計總人口數將由98年23.1百萬人,增至115年至23.9百萬人高峰後開始減少,人口很可能將由自然增加轉為自然減少,而逐漸邁入人口減少的時代。未來少子化現象如繼續下降,則人口開始負成長時間會更早,高齡化現象將更嚴峻,對未來我國人口結構的影響也將更趨嚴重。
二、長期維持穩定生育水準可使人口結構趨於理想
有關少子化的社會趨勢,最客觀的衡量指標為婦女總生育率(指15-49歲生育期間各年齡組別婦女生育率的總計,即平均每位婦女一生中所生育之子女數),由圖一觀察,台灣自73年起,平均每位婦女生育數即少於2.1人。以25年為一個世代,98年已出現未來人口將會衰退的警訊,自此每一世代出生人數比上一世代少。如果近年低生育的情況持續下去,未來將更加速人口金字塔一代比一代往內縮的現象。要長期使人口數量及比例維持相對的穩定狀態,總生育率必須長期維持穩定,才能使國家長期穩定於理想人口結構,也就是人口學上的世代更替生育水準(如圖二之穩定生育之理想人口結構)。
三、人口金字塔圖形的「山」與「谷」變化之意涵
由圖二98年人口金字塔變化的彎曲圖形,即可說明過去生育數迅速變化的情況。由過去出生數短期增加及減少年份,造成年齡層人口分布及性別結構的「山」與「谷」觀之,戰後第一次嬰兒潮世代,造成目前58歲左右人口第一次膨漲彎曲的圖形,65年龍年前後出生的第二次嬰兒潮世代,又造成目前33歲左右人口第二次膨漲彎曲圖形。98年人口金字塔中15-64歲工作單一年齡,以33歲41.5萬人最多(65年龍年出生),64歲最少(34年嬰兒潮前出生)。觀察目前45歲至64歲的中高齡人口將逐年陸續邁入65歲的人口數,在未來20年內,將逐歲由13.3萬人增至38.3萬人。未來在我國人口結構趨於高齡化的同時,台灣近年出生數急遽下降的「谷」,將帶來日後人口高齡化的「山」快速攀升。
以目前的人口金字塔「中間大、兩頭小」青壯人口較多的燈籠型態,勞動力人口結構仍屬供給充足,社會負擔也相對較輕。為因應未來少子化所帶來勞動力不足與勞動力高齡化的現象,應持續關注婦女實際需求,解決女性照顧家庭與工作的兩難問題、提供兼顧育兒與就業的友善環境、分擔父母養兒育女的經濟成本及照顧責任等鼓勵生育的對策,讓願意生育子女的民眾能安心生育及就業;亦應投注大量資源在人力素質的提高等對策,以質的提升來彌補量的減少,來解決勞動力市場及世代間負擔的衝擊問題。